一粒富硒大米,被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抓住了“碎米”这个蓝海,把普通大米加工成大米蛋白粉、大米淀粉等,将硒与蛋白质有效结合,最尖端产品大米蛋白肽更是卖出30万元/吨的高价,作为食品加工链的上游,成功占领海外市场。
一株富硒番茄,经过浙江温州技术人员的针对性选育和精心栽培,利用赣州市于都县天然的温差积累糖分,又依靠政府的扶持安心发展,番茄有了“小时候的味道”,甚至比温州番茄在杭州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一众富硒产品,不再是过去“小散乱”式的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发展,全省12个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实现富硒农产品旗舰店、“硒餐厅”全覆盖。吉安市万安县还把旗舰店开到了上海,文化、品牌等商业化要素正逐渐充实江西富硒农产品的内核。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来到于都县。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了“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嘱托。从此,这句话不仅成为镌刻在于都人心目中的奋斗目标,更成为全省干群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落脚点。江西从“硒”出发,向“硒”而行,将“富硒”这个土壤资源成功转化为“富有”的农业产业,在赣鄱大地插上了乡村振兴的新旗帜。
政策给力,从“硒”有资源到“硒”望产业
50亿元,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县级单体农业产业园的计划投资总额。而这,却实打实是于都县对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扎实回应:一条国道下穿高速公路高架桥、紧接收费站,高速公路的一边是总书记曾到过的梓山镇潭头村和万亩富硒蔬菜大棚,另一边则是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的“于都新长征富硒产业园”。从“红军长征出发地”到“江西富硒出发地”,新时代的富硒“新长征”正从这里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擘画蓝图,江西的落实,首先是政策到位。2019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加快推动富硒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9月,江西又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加快推动富硒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此外,还有《全省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江西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等配套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全省富硒功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徐杰表示。
政策落地,资金就要跟上。自2021年起,江西省连续3年,累计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9700万元。其中,2021年安排1700万元重点支持制定省级硒地方标准、富硒农产品认证,2022年安排2000万元重点支持打造10个富硒农业发展先行示范区,2023年安排6000万元支持创建12个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
政策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在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建华告诉记者,在他们种植的4000亩富硒紫红米中有1200亩都是2023年新增的面积,且均是由其他作物转种而来。“经过富硒认证后,我们的产品普遍能增值8%-10%,这使得我们连接的农户对富硒的主动性大增。”在朱建华看来,富硒产业经过了“资源探明-前期工作-政策支持”的铺垫过程,其中政府支持和服务是关键。
富硒,一头是资源,一头是主体,政策恰恰牵起了中间这根线,实现了一处又一处“富硒+”的产业布局:在萍乡市莲花县,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与高洲乡高滩村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从地质入手,建设“村企一体”富硒基地,企业主打富硒“绿”色,高滩村获评“国家地质文化村”彰显“古”色,再融合当地“红”色旅游资源,“三色融合”打造既有农业实体支撑、又有富硒元素内涵的农文旅业态;赣州市会昌县立足县情,由县属国有企业会昌县振兴集团运营以“硒”为主题场景的“会昌独好”品牌,在小密乡与7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共同出资成立会昌县小密硒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全乡梳理出可盘活利用的村集体资产77个,估值超9000万元,全部转化为硒产业发展的“真金白银”。
企业发力,从“硒引力”到“硒富力”
如何把硒从土壤中“挖掘”到农产品中,这里面大有学问。然而,江西的富硒之地却往往不是富庶之地,硒资源集中在偏远山区。如何“开垦”这片沃土?江西的思路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以“产品力”带动“掘进力”,进而激发“硒富力”。
吉安市安福县羊狮慕镇新水村庄塘村小组的村民谢宝生如今不再为这深山犯愁。过去,山上只有竹子,顶多做做手工换点钱。2019年,村小组以土地入股,与回乡创业的企业家吴江华共同成立安福县武功山羊狮慕云雾茶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高山富硒白茶。
“我们基地的海拔近1000米,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为种植高品质茶叶提供了天然基础。”吴江华告诉记者,新开发的高山茶园需要进行大量前期施工,后期的除草也完全要靠人工,之所以克服重重困难也要接下这个挑战,恰恰是因为“硒引力”。
同样被富硒茶山吸引来的还有来自芦溪县万龙山乡的彭建鹏,2006年接手原属国营垦殖场的万龙山茶场后,彭建鹏一直思考如何在保留老茶园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茶叶的溢价。
“富硒对于茶叶的赋能是显而易见的,有了价格支撑,我们也能够投入更大的成本坚持‘原始农耕法’。”彭建鹏介绍,特别是在2019年探明富硒资源后,核心区200亩近60年树龄的老茶树产出的茶可以卖到1万元/斤。
在吴江华和彭建鹏看来,富硒的高标准决定了种植、加工环节的高品质,同时也换回了高效益,而富硒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大投入、严要求,又注定了龙头企业的关键地位,必须强龙头、强技术、强品牌、强管控,才能更好地将农民纳入链条中来。
位于莲花县路口镇的江西天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松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每斤的售价来看,我们这边普通大米是3元,有机大米超过20元,富硒大米则位于两者中间,大概是9元。”贺松群说,这意味着富硒大米从成本上比有机大米更低、种植更简单,而又比普通大米售价更高、更有效益,企业愿意销售、农民更愿意种,带动作用更显著。
目前,依托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江西已建设省级科研平台5个,发布地方标准17项,其中省级地方标准11项,排名全国第三。获得富硒认证的省级龙头企业达219家,建成联农带农的富硒水稻、果蔬、茶叶等千亩以上高标准种植基地276个,面积98.71万亩,富硒蛋鸡、麻鸭等10万羽以上高标准养殖基地18个,总规模509.51万羽。富硒农产品品种数量达到232个,认证有效期内富硒农产品个数达到1846个,2023年全省富硒功能农业综合总产值预计可达860亿元。
品牌助力,从传统小农品到“富硒土特产”
在万安县高陂镇,江西联正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国军正在跟进今年新换包装的市场接受情况。最近正是井冈蜜柚大量上市的季节,这个时候用新的包装,难道是企业的产品或品牌有调整?
“其实,这是吉安市的统一动作,凡是获得‘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企业,今年都会换上一样的外包装,使得来自吉安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更统一。”胡国军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从一家一家卖产品,到卖“一家”产品,统一后的包装上,“井冈山”品牌LOGO、“井冈蜜柚”字样、人物漫画形象等元素做到整齐划一,企业则可以根据各自产品实际获得的各项认证等情况,在包装右上角依次体现认证标识和企业的“子品牌”。
有了“大市场”上的统一,更要在“小市场”上拔高。吉内得的品牌思路是,借鉴民航、酒店等中高端市场较为成熟的“常旅客”玩法,推出富硒农产品“常顾客”会员计划,顾客一次性购买年卡产品,每个月可以获得当月新加工的10斤富硒米,同时还可享受节假日特产包、基地免费体验游等高端会员权益。
“富硒的附加值决定了其势必会走中高端市场,而目前在农产品的中高端客户群体中,‘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仍是竞争的重要一环。”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胡佳告诉记者,传统小农品发展成“富硒土特产”,离不开品牌建设,相比普通商品和农产品对线上销售的依赖,富硒农产品在线下私域流量的裂变同样重要。
实际上,江西富硒品牌的建设并非政府或企业单方行为,而是政府结合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实际需求,精准发力、打通堵点,以企业丰富的产品为基础,搭建“1个富硒全域品牌+N个地方公用品牌+N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
《江西省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中明确提到,要实施品牌培育行动,强调结合“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打造江西富硒区域公用品牌,极力营造“江西有好‘硒’,好‘硒’出江西”的浓厚氛围。
品牌建设之路蹄疾步稳。2023年以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在江苏南京、广东深圳、上海、浙江杭州等地宣传推介江西富硒农产品,并组织企业赴外省开展展示展销活动。截至目前,江西省共有28款富硒农产品进驻山姆超市、盒马鲜生等精品商超,265款富硒农产品进驻京东、天猫、抖音等头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