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电影节书写新时代的农耕文化 联动丰收节为地方经济赋能
编者按:“中国农民电影节”的诞生恰逢脱贫攻坚的关键之际,五年来,电影节始终秉持明确高远的政治站位,以乡村为核心,以农民为根本,记录见证着人类历史上又一伟大奇迹的诞生,书写着新时代的农耕文化。
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明脉络里,乡土性成为文化的主因。国家主导的现代性改变了乡土的治理结构,由封闭转向开放,有静态转向流动,由长老治理转向现代治理,这种变化不仅成为电影表现的对象,也成为电影下乡的逻辑基础,经由乡村观影仪式形成一种文化反哺。“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对于乡村主体——农民的“化”“养”功能具有显性的作用。送电影下乡,举办农村电影节等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面向。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建设绝不只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之后,乡村精神文化的发展需求更加凸显出来。
“电影下乡”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20 世纪末国家“2131 工程”实施后,农村放映电影的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和发展,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丰富广大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21 世纪初期,乡村电影节开始兴起,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大量涌现,中国农民电影节便是其中一个比较“闪亮”的代表。2018年举办首届伊始,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指导、主办的中国农民电影节已经走过了四个春秋。以乡村为主体、以电影为媒介,中国农民电影节与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面貌相呼应,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电影是依托城市衍生的一种文化事业和艺术产业。换言之,凡电影业能不断壮大之地,通常意味着其城市化水平较高,或者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人口规模与消费能力是电影生产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动能。我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就与城市化的进程相伴相生,因此,电影在诞生之初就更多与城市而非乡村联系在一起。电影成为国家政治宣传和主导性文化的一部分,农民形象、农民英雄成为那个时期的一种典型形象,是国家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也在乡村的集体放映实践中成为人们凝结国家意识的公共媒介。改革开放开启的市场化浪潮则让电影重新产业化,并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全面推进、中国工业化经济的迅猛发展迎来市场的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表现城市人的生产、生存、生活与情感为主导的的城市电影逐渐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电影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电影中的城市化意象,还是城市电影的影像逻辑,均体现了城市中心主义的症候。
伴随着城市电影的崛起,乡村电影遭受冷落。农民不再是电影艺术表现的主体,城市消费者难以通过电影获取乡村的文化经验和现代性的进路,农民群体的荧幕“缺场”,也体现了城乡对话空间的窄化。与此同时,电影节的发展也体现出鲜明的城市烙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举办电影节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新潮流。中国农民电影节则另辟蹊径,选择一条电影消费的“乡村路径”,通过电影搭台,丰富农村生活,促进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媒介景观,中国农民电影节,承载了国家主导性文化的战略规划和“化”“养”功能。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举办农民电影节不仅践行国家平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实质,有利于激活农村的观影市场,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农民电影节也是乡村社会文化主体表达的平台和场域。农民群体需要呈现真实自我的载体,需要表达理想自我的文化活动,而乡村电影节为农民实现了这种赋权和赋能。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的国家话语与自下而上的乡村主体的个性话语,在乡村电影节的仪式中汇聚交汇,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中国农民电影节作为我国乡村电影节中影响力最大的电影节之一,被誉为“’三农’影视的百花园、惠农强农的百宝箱、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深刻体现了中国农民电影节的意识形态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2022年11月5日,第五届中国农村电影节在有着“一城奇山秀水,千年楚风汉韵”美誉的河南省南阳市举办。本届电影节以“乡村振兴新征程”为主题,以“丰收”为笔,“光影”做墨,藉此“描绘乡村振兴有奔头、现代农业好势头、农村文化有看头、农民群众有盼头的美好画卷”。
农民通过参与电影节活动,极大地释放主体性,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比如每届电影节票选“农民最喜欢的影片和男、女演员”“农民最喜欢的影片”等等,让农民群体“用脚投票”,让欣赏、评价电影艺术的话语权归于农民。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不仅推荐了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还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农村题材短视频。2020年攻坚决胜年之后,第四届中国农民电影节举办了“攻坚电影推荐活动”,既回应了国家实施的战略,也回应了农村发展的现实,期间举办的“三农题材电影创作研讨会”使乡村文化和农民群体进入电影理论的关照,为农村电影的电影实践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加入到讨论中来,贡献鲜活的生活材料,以切实的学术研讨和文艺实践,凸显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中国农民电影节所能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赋权式的象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其对于乡村振兴的切实作用。中国农民电影节不仅仅是送电影下乡,营造农民的“集体狂欢”,它是一个以电影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平台——例如红毯、酒会、讲座、论坛、商业洽谈、映后交流、新闻发布会、开闭幕演出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是建立在开发文化产品延伸价值基础上的“仪式营销”与“体验经济”。比如,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开幕式主持人的串词、歌曲、舞蹈、皮影戏等展演了南阳的历史名人、文化典故、旅游胜地、民间艺术和名优特产等,通过电影搭台,文化唱戏,为地方经济赋能,不仅能够提高地区知名度,增强美誉度,而且在丰收节的联动下,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吸引人才回流,推动当地的产业化、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电影节所构建的电影深度参与农民生活的文化场域,也构建起了一种新的乡村治理和发展模式。以电影节为交流平台,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共同“在场”,增强了农民群体的自我认同,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总之,中国农民电影节的“乡村路径”不仅对于传播新农村形象,传递农民声音,讲好“三农”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实现了电影文化产业与乡村建设的紧密结合,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文化实践、产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独有的人民关切和人民路线,在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保证中国文化的“乡土之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漆亚林、李秋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