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区“文旅体+”赋能乡村振兴 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留住市民乡愁
漯河市郾城区商桥镇靳庄村是一座集网红直播打卡、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基地。
12月5日早上7点,和往常一样,郭爱平走出家门,步行几分钟来到位于村委会大院西边竖着运动器材的场地上,蹬车、转腰、拉腿,开始晨练。
今年56多岁的郭爱平是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齐罗村村民,家门口有了健身器材,让她这样喜爱运动的人倍感方便。
近年来,郾城区先后投入资金1.4亿元,打造体育健身活动场地105万平方米,辖区内6个镇146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全套健身器材,15分钟“健身圈”已然形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
“我们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以高质量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带动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同时,探索实践‘文化+乡村产业’模式,促进‘农、文、旅、体’融合,借势文旅产业的‘造血功能’,赋能乡村振兴。”郾城区委书记李新伟说。
“体育+”拓出新思路
今年,郾城区又超前谋划全民健身项目3个,其中社会足球场13块、健身步道2条、全民健身中心1个,努力让群众健身更方便,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目前,全区已成立基层体育组织300余个,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353名。
随着体育场地的不断完善扩展,郾城区开始以国民体质监测为基础,开展体质测定、健身咨询和健康调理等服务,着力增强居民体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探索“体医结合”新模式,助力全民大健康。
结合全国“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郾城区全面开展趣味运动会、农民运动会、非遗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举行运动会”的新格局,为巩固拓展体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体育下乡,补齐农村健身设施短板,增强农民健身意识,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打造“郾城经验”。
“产业+”激活双引擎
在孟庙镇何庄村青龙(非遗)文化合作社的手工作坊里,村里的优秀青年何伦正在进行网络直播,销售刚刚上线的“健身龙”和“彩带龙”产品。
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省级非遗项目何庄村青龙舞,经过传承、创新演变成“健身龙”和“彩带龙”,与体育运动融合,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每条舞龙道具价格为150元至200元,月销售额约20万元。
“在郾城区文旅局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河南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了‘颖河龙’商标,组建了非遗手工作坊。”孟庙镇何庄村青龙(非遗)文化合作社社长何永钢表示,下一步将推行“公司+农户”发展模式,让非遗产业和乡村振兴相互赋能,让青龙舞、舞龙文化成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郾城文化名片。
2022年,郾城区高标准建成乡村文化合作社5个,同时引领龙城羽毛合作社、商东狮子舞合作社等乡村文化合作社,打造开发一批具有郾城地域特色的精美文创产品。
“文旅+”开辟新路径
以岳飞抗金在此安营扎寨的文化墙开篇,从“一处美”向“处处美”辐射,顺着柳河支流的古河道一路东行,一墙一景……孟庙镇将乡风民俗、家风家训、乡村旅游及汉字文化元素融入游园建设,打造了西营村饮马湖、点将台、演兵场等人文景点和特色乡村民宿,以此为试点,向周边村铺开。
如今,有颜值、有气质、有特色的西营村,正在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农事体验项目留住了市民的乡愁,留住了游客的脚步。西营村的变化,也是郾城区文旅部门深挖文旅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我们将围绕全市‘三圈三廊三带’布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发展‘休闲农庄+民宿’旅游项目,推出一系列红色游、采摘体验游、农耕体验游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乡村旅游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郾城区文旅局局长李小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