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 选准特色实现一村一品
非凡十年,示范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凡十年,示范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成绩,展现出活力无限、更加多彩的发展前景。
记者仵树大通讯员杜鹏庞蕾王婧哲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以来,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各行政村务求实效,依托党建引领,落实龙头企业精准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推进“五星”支部创建竞相出彩。
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
示范区各行政村立足本村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科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找准发展“一村一品”的切入点。
黑龙潭镇西街村党支部领办的冠泓农业合作社与盛龙园种植园全力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发展模式,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采摘和餐饮业,不仅为西街村失业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村内有种植意愿的村民提供了种植技术。
“现在不仅会种火龙果了,还能去园里搞餐饮,在家门口就有钱赚。”10月17日,村民杨翠英说。“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不仅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式,为西街村增加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余万元,同时还拓宽了农产品销路,带动农产品增值,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帮助村民持续增收,有效夯实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基石。
多方参与推动品质提升
示范区加强与农业技术部门对接,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实现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在此基础上,全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标准、绿色标准、有机标准,实行农产品分等分级,培育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的地标产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自从村里统一接管土地之后,现在是既省心又有钱赚,收入比原来更多了,这日子越过越得劲了。”黑龙潭镇老应村村民应小贤脸上挂着抑制不住的笑容。
老应村作为拟创建“五星”支部村,在村“两委”协调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与漯河市金盾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引导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由金盾公司提供种子及种植技术支持,通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三方的绑定,既提升了种植技术,又规避了市场风险。如今,老应村“柳塔湖”小米畅销省内外。
截至目前,老应村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用于统一种植,群众年增收达20余万元。
选准特色实现“一村一品”
示范区各村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土地有序流转,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积极帮助村民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实现资源共享、连片发展;支持兴办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提供统一的农业生产服务,促进专业化生产。
姬石镇范寨村通过利用新107国道和平漯周高铁征收村集体土地的资金,入股返乡创业人士王宁超的肉食品加工企业,借助传统村落“文华寨”老字号打造品牌肉食,同时与漯河市兴源农业合作建立“双绑”机制,带动村民入股,购置大量农机具,流转碎片化耕地集中种植,推广小麦套种辣椒模式,通过节约成本和服务进行创收,使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
今年,借助“五星”支部创建的东风,姬石镇姬石村集体投资530万元建设的村内冷库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可同时储存肉品2000吨,年加工肉制品2万吨,冷库项目与双汇合作绑定,年吞吐量达10.4万吨,经营收入8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40万元,可带动3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我们村将继续整合自身资源,依托合作社,稳定建立‘双绑’机制,与漯河市种业龙头企业绑定,利用流转土地建设千亩良种繁育项目,力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为实现姬石村的乡村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谈到村内集体经济规划,姬石村党支部书记姬四安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