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间的美好回响:夜凉吹笛千山月
□王吴军
静夜如诗,清风悄然。我在院子里默默独立,抬头望去,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一棵无言的树。
忽然,就在此时,在远方,谁人吹响了笛子,笛声婉转而清越,回响着一腔悠长的思,倾诉着心中温馨的梦。
多日之后,这个情景依旧会出现在我的思绪里。
我喜欢婉转的笛声,笛声如诉,总是慢慢引着一颗心步入到憧憬的情境中来。此时,不见纷扰不闻喧嚣,唯有彩云伴明月。
月光柔和如笛声,笛声婉丽如月光。有月,才映出了笛声的清响余韵。有笛,才增添了月的柔情思绪。时光无声仔细听,笛声萦绕韵轻轻。笛声是月光,也是清风,更是吹笛人的心事和向往。
都说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啊,月是皎洁的月,笛是美丽的笛,静夜闻笛,怎不让人情思飞扬?笛子倾诉了心灵的忧欢,心灵读懂了笛子的倾诉。
是的,笛子是属于心灵的,再没有哪件乐器如竹笛这般和心灵紧紧相依了。一根竹笛,一点清简装饰,几个普通小孔,放在唇边,用手指轻按小孔,轻轻吹奏,婉转悠长的声音撩人心弦地飘起,滑而亮,美而清,吹奏出的是滚滚红尘里的深情之音。在陋巷,在闹市,在月下,在河边,在山上,在原野,越简朴之处,笛声就越悠长。在歌舞升平的奢华豪宅里,笛子只做隐者,那是大隐隐于市的隐者。
也许是太不喜张扬了,在一个又一个日子的轮回中,笛子的名字是清逸洒脱的代名词。
其实,笛子也有入世的一面,它并非不染凡尘的孤芳自赏者。笛子也是红尘里积极生活、热爱生命的有情人。虽然很多时候笛子的独奏似孤灯下独自叹息,如空山中孤鸟之语,但如果让笛子参与集体演奏,它流畅的曲调,跳跃的音符,高亢的音韵,也可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如万马奔腾声铿锵。
这也是笛子的本色之一。
笛子是民族古乐器之一,笛子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朝,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点燃篝火,架起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兼传递信号,于是,诞生了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史记》中记载说:“黄帝使伶伦伐竹……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制笛的一大进步,一是竹子比骨头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是竹子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汉朝蔡邕、荀勖和梁朝的皇帝梁武帝都曾制作过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了解了笛子的前世今生,便又对我们的老祖宗多了几许的敬佩。
我不会吹笛,却喜欢听笛声的清音。很多时候,我总在想,当我写下一行行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文字时,我应该是吹响了心灵的笛子吧?
说到底,笛子真的是一种属于心灵的乐器,笛声的清音,是属于心灵的音乐,绵绵不断,在尘世间一直美好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