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城市,高标准农田在哪儿,永城气象定制服务就跟到哪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优化了灌溉方式,配备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和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了田间苗情、病情、虫情、墒情实时监测报告和施肥、灌溉的远程自动控制,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节本增效,省工省时。响鼓重锤,唯有担当。作为产粮大县,永城坚决扛起“藏粮于地”的战略担当,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守牢守好“豫东粮仓”。
8月31日,在永城市演集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服务范围的李楼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集智能化大田物联网灌溉系统、墒情监测、气象监测、水肥一体化等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系统有序运转,管理人员使用喷灌设备自动灌溉,旋转的喷头画出奇特的“白圈”,形成一幅幅美妙的“秋灌图”。
作为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永城市演集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覆盖12.3万亩耕地、11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区域站建成使用以来,真正实现了农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
永城是拥有168万总人口户籍的大县,耕地面积217万亩。是国家粮食主产区的核心区和全国唯一的“中国面粉城”,粮、油、面粉,在这里有特殊的地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当地备受重视。
永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大立说,永城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实施粮食优质高产创建,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三链同构”,做强粮食产业经济。
截至目前,全市投入各类资金22.1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64万亩,2022年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19.5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达85%。粮食生产大幅增产增效,粮食产量常年站稳35亿斤,其中小麦产量常年稳定在19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依高标建农田落实“臧粮于地”
高大立说,土能生万物,地可出黄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藏粮于地”是我国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战略,要实现“藏粮于地”,永城市就要在保护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上下功夫。
2019年以来,永城市先后投入资金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57万亩,涉及22个乡镇(街道)、167个行政村。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标准,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6个,曾经细碎的“补丁田”变成了一片充满“智慧农业”的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优化了灌溉方式,配备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和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了田间苗情、病情、虫情、墒情实时监测报告和施肥、灌溉的远程自动控制,农作省时省力。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农药使用量下降6%以上,小麦亩均增产100斤,玉米亩均增产120斤。该市农业生产条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永城市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创建了“三合五统一分”的经营模式。“三合”,即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三方联合;“五统”,即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管理、统一仓储销售;“一分”,即约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不少于盈利的30%。
这一经营模式的创建,不仅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问题,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使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的基础设施,真正变成村级集体经济的资产,最大限度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抓良田强科技落实“臧粮于技”
高大立说,耕地有限,科技无限。只有用好科技这把利器,才能真正让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为打造“藏粮于技”高地,永城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协议,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建教授工作站,知名学者为永城农业把脉会诊解难题;与共建单位河南省农科院,建立中原学者工作站,知名小麦和大豆育种家在永城设立有新品种试验田,种子领先极大地促进了永城市农业增产。
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农业集成新技术,积极落实“两减”(减肥、减药)新方针,重点推广优质小麦品种、配方施肥、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绿色防控等成功技术,主推“一高、二优、三防”集成技术;达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优质高效同步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小麦、大豆亩产较大田分别增产12.6%和18.9%。
永城市大豆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荣获“国家大豆制种大县”和“大豆科技自强县”国家称号。为扩种大豆,永城率先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取得“一田双收、稳粮增豆”成功经验。
管规划重设计筑牢良田根基
高大立说,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上,永城市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引领,将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和乡村建设规划、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农田“两区划定”相结合,确保项目规划建设精准、科学、实用、接地气,建成后达到田平路畅、土肥水润、电通林绿、监管有矩、旱涝保收、生态高效的标准。
建设过程中,永城市专门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为保障项目落地,坚持早谋划、早设计、早预算;为确保设计图就是竣工图,在规划设计时通过召开群众代表会、征求群众意见、实地勘测等方式,据实设计,力求各机井、桥涵、沟渠、道路规划设计的实用和实效。
同时,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严格按程序,公开招投标,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强化监管,坚持工程质量问题零容忍,切实加强过程监管,严把施工每一细节。
为保证工程质量,实行了项目业主、监理驻地监管,施工单位自主质量把关,乡镇(街道)质量把关,村级全过程参与质量监管的四级质量监管体系。既保证了施工进度,又提升了工程质量。
明责任巧管护发挥长久效益
高大立说,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用好,才能发挥长久效益。
为做好高标准农田建后管理和养护工作,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永城市出台《永城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对管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项目所在乡镇(街道)为管护主体,承担本行政区域内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职责的落实。建立了长效化的日常排查机制,确保建好的高标准农田有人管护、有人监督、有人维修。
管护经费是保障管护机制长效良性运行的关键。2020年至今,永城市采取多渠道筹措建后管护经费730万元,对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31个乡镇(街道)770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管护组织,明确了管护责任人,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任本村井长、其他村相关负责人任管护员和维修员的“一井两员”机制全覆盖,并健全使用监督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今年夏种时期,遭遇严重旱情,全市共成立42个维修队,对群众的反映井电问题,全部及时维修,保障了灌溉设施正常运行,整个抗旱期间,全市机井问题零投诉,群众满意度很高。
延链条铸品牌打造富硒产业
高大立说,永城市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构建“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推动粮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由粮食生产大县向食品工业名县的嬗变。
永城市通过实施“育龙头、延链条、抓创新、促循环、树品牌”五项举措,吸引农业龙头企业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市有五大面粉集团,97家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面粉60亿斤;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面粉食品加工企业83家,实现产值126亿元。
在此基础上,永城市大力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拥有国家驰名商标3个。永城面粉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永城富硒小麦粉”入选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有连片富硒土壤35万亩,是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的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
结合富硒粮,永城市开发的多种富硒产品相继投放市场,赢得消费者喜爱。永城市农业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卖资源到卖品牌,以“接二连三”,推进“吃干榨净”,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作为产粮大县,永城将始终扛起粮食安全重任,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守牢守好‘豫东粮仓’,农业继续以‘强固基础可持续、创新科技提效能、延链强链铸品牌’为主线,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树牢五大发展理念,聚集农业产业兴旺助推永城乡村振兴。”高大立说。
永城的地
永城的山
永城的水
永城的村
永城的城
这是我的家——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