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多元融合是中华文明发展源泉
此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有8000年历史。王巍认为,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是文明起源和文明形成的概念的混淆,中华文明应当是八千年前起源,五千年前形成。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是不争事实,但以前在国际学界并不被认可。”9月3日,在第九届“博博会”公众文化讲座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以“探源工程二十载实证文明五千年”为题,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35年前我留学日本时,一本关于世界文明的书上曾这样介绍,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都是5000多年历史,古印度文明4500年历史,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王巍回忆道。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际上,文明起源一般认为是“文字、冶金术、城市”三要素。如果依据这样的标准,中华文明只能从以殷墟为首都的商代晚期算起,只有3300年的历史。
王巍说,中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并非都符合这“三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图案也未被认可为文字。由此可见,“三要素”并非绝对标准。
因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年来,重点围绕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4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其他中心性遗址,比如河南的灵宝西坡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等,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
“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明确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王巍还提到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8000年前起步、6000年前加速、5000年前古国文明、4000多年前中原崛起、3000多年前文明巩固。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标志,中华文明由王国文明转变为帝国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丰富的考古材料,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纵观中华文明早期演进,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异彩纷呈。其中,中原地区以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吸收融合各种文明因素得以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多元融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王巍说。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如何去实证?
在第九届博博会《探源工程二十载,实证文明五千年》公众讲座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回忆,35年前他留学日本期间,一本关于世界文明的书上曾这样介绍,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都是5000多年历史,古印度文明史4500年历史,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
一位日本学者对他解释说,夏王朝是古史传说,并非信史,三皇五帝时代也只是传说。王巍发现,中国认为的文明史在国外则是另一种看待方式,只有依据考古材料,才能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
文明产生的依据是什么?王巍给出答案
在国际上曾经长期流行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特征,即冶金术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这三要素是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概括出来的。正因为商代晚期的殷墟符合这三个要素,因此中华文明在国际学界才被认定只有3300年历史。
但王巍发现,世界上很多文明并不都符合这三要素,例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有王权和国家,但是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号称印加帝国,没有文字;四大文明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印章上的图案没有被广泛公认为文字。
“但国际上没有人认为它们不是文明,这就说明所谓的三要素并不是不可或缺的。”王巍说,“这就给了我们信心,我们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证明文明的产生。”
正因为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就被放在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这四个都邑性遗址。王巍说,在当时,这些遗址在全国范围内等级最高、社会分化最严重、考古发现揭示内涵较多。此外,还选择了长江中下游流域、辽河流域等20多个遗址。
何为文明?王巍介绍,文明是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取得较大的进步,与此同时社会出现分工和日益悬殊的贫富贵贱分化,出现阶级、王权和国家。
王巍说,文明起源是史前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开始,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或管理职能的阶层,出现了贵贱贫富分化,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的进程。
而文明形成是史前时期文化和社会发展新阶段,是文明因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最根本的标志是阶级矛盾激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此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有8000年历史。王巍认为,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是文明起源和文明形成的概念的混淆,中华文明应当是八千年前起源,五千年前形成。
结合中国的考古材料并结合世界其他文明,中国考古学界重新提出了判断文明的三要素,即城市、阶级、王权和国家,国家是进入文明社会最突出的特征。
6000年前就有500平米的“豪宅”
室内面积240平米,总面积500平米,这样的房子放在今天可称得上是“豪宅”。其实在6000年前,这样的“豪宅”也并不是人人都能住。
在三门峡灵宝西坡遗址,考古学家在村落中部广场附近发现了四座制作考究的大型房址,单体面积达500平方米,地面及墙体均经烘烤,在那时,一般的房址也就几十平方米。
此外,专家还发现了规模比普通墓葬大数倍的墓葬,墓主为成年男性,随葬有玉石钺,显然当时就已经出现了社会地位高于一般社会成员的阶层。
在距今5800-5500年的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寡相差悬殊,在其中大型墓葬和中型墓葬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以显示出当时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阶层分化,这是迄今最早的贫富分化的实例。
王巍说,当时的小型墓随葬大多为三五件陶器,而90号墓随葬品相当丰富,光陶器就几十件,还有大量的武器玉石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玉石钺刃部没有使用痕迹,推测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除了陶器、玉石钺外,还发现了很多随葬的玉石饰品,这与同时期灵宝铸鼎塬的随葬情况有明显差异,有观点认为,各个地区文明进程有不同的特质,长江下游的先民权贵阶层较早地就有了依靠权势聚敛财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