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行业资讯
今日锐评:博物馆不应拒绝低龄儿童 14岁以下免进是惰性管理思维
2022-08-25 09:20:42 | 作者: | 来源: 河南日报

  导读:低龄孩子该不该进博物馆,近年来争论不休。日前正在举行的第26届国际博协大会将审议博物馆的新定义,但无论哪种定义都强调了博物馆面向“公众”,负有“教育”之责。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博物馆不应拒绝儿童入内,但可以创新“进入”的方式。

  □张玉胜

  “我想仔细观看一件文物的细节,旁边钻过来好几个小孩,一个大人在旁边解说。大人一说话,几个小孩就跳着搭腔,脑子都要炸了。”上周末,前往上海博物馆参观的市民何先生遇上带着孩子观展的家庭,他将这段经历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网友争议。不少人认为,低龄孩子的知识水平达不到博物馆的观展门槛,甚至建议博物馆出台“14岁以下免进”的规定。(据8月23日《上观新闻》)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在公共场所被“熊孩子”叨扰的经历,尤其是在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孩子们的嬉闹更让人不胜其烦。于是,“14岁以下儿童”是否应被允许进入博物馆,就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在笔者看来,博物馆不应拒绝低龄儿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秉持宽容以待、宜疏忌堵的原则。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且极具求知欲。利用假期时间带孩子到博物馆、图书馆、海洋馆等场所参观、游览,既能让孩子们开眼界、长知识,也有利于增进亲情。也有人会认为,小孩子逛博物馆,纯属“不看门道看热闹”。况且有些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近年来,“熊孩子”在博物馆内造成展品破坏的案例并不鲜见,这也成为一些人支持“14岁以下免进”的理由。

  这种说辞无异于因噎废食。培养孩子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年幼的孩子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但具有观察力和记忆力,即便是“看热闹”,也会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至于在博物馆内不守规矩、跑动喧闹等行为,则可以通过制度约束、礼仪规范、家庭教育等方式加以引导。以“孩子知识储备不足”或“可能损伤文物”为由,武断地将小朋友们拒之门外,是惰性思维的表现,有“一刀切”之嫌。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们体悟历史、感受文化的大学校,理应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的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不应拒绝儿童入内,但可以在参观方式上加以创新,将馆藏文物与孩子兴趣相结合,更好地平衡孩子和成年观众的参观体验,只有这样,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才能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