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既要聚焦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也要关注项目落地的‘最初一公里’。”
□评论员赵志疆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产业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全国技术合同管理与服务系统统计,截至7月31日,河南省共登记技术合同11611项,同比增长79.76%,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20.78亿元,同比增长145.63%,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科技创新活跃度的重要指标,当前,我省技术合同交易主要呈现三大特点:按技术领域统计,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产业仍是技术交易的主要领域;从交易主体来看,企业仍是技术交易的“主力军”;就具体项目而言,发明专利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我省技术合同交易的三大特点,生动诠释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强劲增长的发明专利,展现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企业作为技术交易“主力军”,意味着科研创新成果可以尽快实现落地;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产业,预示着我省正在快速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大有裨益。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更新迭代加速,越早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进行攻关和孵化,就能越早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占据区域竞争制高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拓展“用”的场景,提升“用”的效果,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研优势,提高本地产业配套能力,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打造从研发到转化到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
加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既要聚焦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也要关注项目落地的“最初一公里”。对于成果转化,目前仍存在后端关注较多、前端关注较少,成熟阶段二次研发项目关注较多、基础研究阶段一次研发项目关注较少的现象。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才能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
完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支持创新的完整生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做擅长之事,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就能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