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在南昌多地广为流传 六百余人“齐舞”蔚为壮观
大红灯笼前开道,五彩旗幡相拥随,锣鼓喧天,烟花绽放。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
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农历龙年即将到来,一起来了解下南昌市非遗项目板凳龙。
六百余人“齐舞”蔚为壮观
板凳龙在南昌盛行久远。在南昌市新建区石岗镇,每年正月十三,村民都会聚集在一起,开始一年一度的“迎龙”。
“我们迎的龙就是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由众多板凳连接而成的龙。板凳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瑰宝,代表着当地人希望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据石岗镇板凳龙非遗文化传承人余思球介绍,板凳龙由蜡烛、棉纸、竹篾、板凳构成。不同于一般的舞龙活动,板凳龙的龙身由板凳连接而成,每个板凳上放置数量相等的烛灯,编织的烛灯看起来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里面放上蜡烛,所以也称“梅烛灯”。
据了解,每次舞龙时,差不多有三百板组成龙身,这些板凳只有凳面和一条凳腿,人们会在板凳上凿洞,前一条板凳的凳腿刚好可以插入凿出的洞里,这个洞就是众多板凳的衔接处。一条条板凳相连就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板凳龙。每板长1.5米,一般600至700人参与。“长的时候整条板凳龙有近千米。”余思球说。
板凳龙的规模不仅体现在人数上,还体现其仪式上,舞龙仪式开始,锣鼓喧天,旗随风动,人潮涌动,非常壮观。
独具特色的青蛙龙头
龙头作为整条龙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观赏力。石岗镇板凳龙的龙头是青蛙头,其中有什么奥秘?
余思球告诉记者:“采用青蛙龙头与我们这里的地形息息相关。石岗镇的地形像一朵莲花,四面高中间低,四面就像四节藕,中心位置就好像青蛙坐在莲花的叶子上。”不仅如此,余思球还提到,自古以来,新建区就是产粮大县。在古代,粮食丰收离不开青蛙等益虫捕食害虫,达到保护农田、作物丰产的目的。所以,当地板凳龙把青蛙作为龙头,也寓意着对丰收年景的向往。
据了解,石岗镇板凳龙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入选了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元末明初,洪都之战之时,朱元璋来到石岗镇龙岗村的天子庙休息,在之后的战争中打了胜仗。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回到天子庙进香还愿,时值正月十三傍晚,余姓村民手执灯笼火把“接驾”照明。朱元璋“龙颜大悦”,重赏余氏家族。自此形成风俗,每年正月十三晚,当地余姓村民必然操灯舞龙,以示纪念。就这样,“板凳龙”逐渐演变为当地的节庆民俗活动。
板凳龙在南昌多地广为流传
板凳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南昌多地广为流传,表现形式各具特色。
南昌市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曹家自然村的关公龙,是为纪念关公而设置的彩灯,表演人数众多。关公龙由形如“丰”字的灯头、灯尾和一条条长1.5米、宽0.15米,插着三盏多棱角大灯笼的板凳组成,它以庄重、热烈、气势磅礴而闻名,1987年收录在江西省民间舞蹈集中。
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流传着一种古朴的“板凳龙”舞蹈,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是村里祭祀祖先、传承祖业、祈求平安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初七,北洲村家家户户都要备好一节“板灯”,然后由每家每户的男丁将“板凳”一节一节拼凑起来,组成一条六百余节、长约1200米的“板凳龙”,长龙围着村子巡游,每到一家,村民便会出门迎接,烟花爆竹响成一片,龙身随即起舞,为新年带来更多吉祥和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