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举措,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保障机制,探索出不少操作性强、成效显著的做法。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山东省德州市建立全链条节粮减损机制。打造粮食高产和节粮“双示范区”,围绕粮食机收、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开展“颗粒归仓、微损存储、低耗运输、粮尽其用、文明餐桌、节粮家风”六大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山东省平原县探索粮食单产提升推进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粮食单产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打造单产提升“样板田”,共建设县、乡、村等各级“样板田”524块,重点推进农机农艺配套和新技术落地。根据耕地条件等,把全县粮食产区划分为18万亩核心区、25万亩辐射区和35万亩带动区,有序推进“吨半粮”建设。成立6个“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小组,建设6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常态化开展“田间课堂”等服务,解决单产提升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江苏省海安市细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一是印发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年度粮食安全工作责任清单。把海安市承担的年度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落实到村到户,班子成员包片负责。二是逐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落实到各地块,市、镇、村、组、承包户五级逐级签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
加强耕地保护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采取“以奖代补”模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办法。一是建立申报审批机制。经乡镇政府申报、旗农牧部门初审,由盟农牧部门审定可以承担项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建设方案。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行筹资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自行筹集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全程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三是财政最高补助80%的实物工程投资。对验收合格的项目,盟农牧部门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指标,对水电路渠林、土地平整、除杂、清淤等投资给予70%-80%的资金补助。“以奖代补”模式实现了“谁使用、谁建设、谁管护”,不仅大幅缩短了工期,而且缓解了“项目等钱”的问题,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使用。
江西省宁都县探索“蔬菜上山”保障良田粮用机制。一是盘活荒山,解决“地从哪里来”。对海拔2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的闲置低丘缓坡山地进行摸底调查,按照“三少一无”,即耕地少、林地少、拆迁少、无基本农田原则,制定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二是创新模式,解决“棚要怎么建”。采取“县农投投融资、乡镇建设、村委管理、农户种植”模式,建设蔬菜基地,建棚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降低开挖程度。三是全链服务,解决“菜要怎么种”。探索实行分户经营,合理确定户均经营规模,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出台蔬菜价格、设施蔬菜种植和钢架大棚保险政策,政府给予保费补贴。
湖北省仙桃市探索冬闲田开发新机制。一是动员广大农户自主种。以“户户走到”方式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以镇为单位集中采购农机服务,亩均降低耕整成本20元以上。二是引导经营主体流转种。针对农户种不动、不愿种的田块,组织合作社等采取季节性流转等模式进行耕种。对合作社等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所流转的耕地,通过与涉农项目直接挂钩等方式压实责任,要求种满种足。三是组织村集体兜底种。对于地势低洼等条件不好的田块,支持村集体组织耕种,收益由农户和村集体按约定分成。
数字技术赋能粮食生产
四川省大邑县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粮油生产。一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管理。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生产感知系统,种粮主体通过手机远程掌握农作物空间分布和水肥、长势、产量、病虫害等情况,通过精准作业、精量投入等应用,使大田粮食生产实现精准高效。二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运营。整合农资、农机、生产托管、粮食烘干等优质服务资源,创新构建“线上交易,线下服务”数字化农服模式,完善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服务功能,每亩节本增收100元以上。三是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服务。整合粮食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交易信息,搭建数字农业金融平台,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在线种植贷款办理验证评估服务。四是数字技术赋能技术服务。组建由社会化服务主体、技术专家等构成的线上服务团队,为种粮主体提供“线上农服”技术支持,解决科技服务农业“最后一公里”难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江苏省海安市创新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机制。一是按服务半径和主导产业分布设立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中心独立建制,经费全额保障,每个中心配备6-7名农技人员,分片联系2-3个镇街,全市共设立5个区域中心,隶属于市农业农村局。二是明确区域中心职能。区域中心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指导、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人才培养等基本职能。三是明确农技服务清单。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细化服务内容,制定服务清单,为经营主体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四是充实人员队伍。选聘有影响力的种养大户担任专业辅导员,广泛吸纳退休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等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组建素质优良、多元互补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河北省玉田县创新农技推广新媒体直播途径。一是开设农技直播讲堂。农技推广部门在多家新媒体平台设立直播讲堂,宣传推广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二是建立农技直播基地。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立10个直播基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等试验示范。三是建立线上回答问题线下解决问题机制。组织涉农干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看并提意见、出思路,线上及时回应农民关切,线下现场调查解决问题。首播3个月播出75期,每天节目浏览、点赞量破10万次。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完善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机制。一是分类明确经营规模上限。首次流转土地且无粮食规模种植经验的经营主体,流转面积上限控制在200亩;未流转过土地、但从事农业生产1年以上,且有一定农业技术的,流转面积上限控制在300亩。二是探索规范土地流转价格。汇总分析上年度交易平台成交的土地流转数据,分片区编制发布成交均价,为交易主体自主定价提供事前参考。对面积大、竞争激烈的拟流转项目,综合考虑盈亏平衡点、本地租金水平等因素,探索评估拟定交易上限控制价。三是鼓励土地流转费“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由乡镇组织每年在结算实物收割后分3个时间点,随机选择本地3家粮食收购企业进行询价,以企业收购挂牌价格的平均数作为结算指导价。
吉林省梨树县以“五化”提升粮食托管生产水平。为推广托管主体保障成本投入不高于农户自己种植的成本;保障产量不低于邻近地块的产量,对于产量低于邻近地块的,按邻近地块平均产量进行弥补的“双保”托管模式,探索了“五化”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户与托管主体之间的信任缺失问题。一是种植能手选择科学化。每村由农户自主投票选出认可度较高的种植能手2-3名,托管主体充分借鉴种植能手成熟的生产技术和模式经验进行生产托管,全面提升托管服务水平。二是地块测量精准化。托管面积的测量以实测面积为准,为精准测产打下基础。沙碱地等特殊地块的产量另行约定。三是生产投入清单化。制作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机服务价格清单,做到物化投入公开透明并低于市场零售价。四是产量测算公平化。收获测产时农户、托管主体和第三方专家共同到场,做到公开、客观。五是个性需求自主化。沙土地、旱浇地等需要特殊服务的地块,相关服务由农户和托管主体另行协商。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探索家庭农场培育机制。一是出台家庭农场管理办法,鼓励本土能人、返乡人员、高学历人才等创办家庭农场,并建立家庭农场发展定期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家庭农场挂钩联系制度,为家庭农场点对点提供技术推广、质量检测检验、疫病防控等公益性服务以及政策咨询、运营指导、财税代理等服务。三是引导家庭农场领办或加入农民合作社,开展统一生产经营。支持家庭农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打造地方“土特产”。四是对家庭农场建设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设施进行扶持,并对自建或共建集中育秧、仓储、烘干、晾晒以及保鲜库等用地需求审批提供便捷服务。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山东省枣庄市探索预赔付制度。政府指导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设置预赔付制度,对于受灾严重、损失金额高但一时难以确定最终赔款金额的保险标的,按照能够确定的损失,及时预付部分赔款;待达成赔偿协议后,再支付剩余差额。
四川省邛崃市创新水稻制种理赔分歧处理机制。保险理赔结果存在分歧时,邀请科研院校水稻制种专家到场鉴定,与所在镇街、村工作人员和制种大户、保险公司共同定损,专家定损费用由制种大户和保险公司各承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