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综合报道
刘书焕《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50多个故事讲述传奇,给孩子们修一条精神之渠
2023-04-30 07:00:51 | 作者: | 来源: 本网综合

  刘书焕《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50多个故事讲述传奇,给孩子们修一条精神之渠

  编者按: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文心出版社为此策划了图书《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这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有关红旗渠精神的读本,希望通过此书让红旗渠精神自然而然得像播撒下的一粒种子一样,在广大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葛晓亮指导同学们雕刻木版画。

  4月13日夜,太行山间,繁星点点。万名少年儿童高声齐诵:“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刘书焕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

  刘书焕是文心出版社的编辑,孩子们诵读的内容出自她编写的一本书《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

  从策划到出版,短短4个多月时间,创作团队参阅了20多本相关书籍,梳理了大量的原始材料,走访了几十个村庄的上百位修渠人……“做编辑20年来,这是我做得最累、也最有成就感的一本书。”刘书焕说。

  50多个故事讲述传奇——

  “给孩子们修一条精神之渠”

  今年44岁的刘书焕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天,上小学的儿子带回一份家庭作业——制作一张红旗渠主题手抄报。他一股脑儿问了刘书焕好几个问题:妈妈,什么是渠?他们为什么要修渠?为什么叫红旗渠?

  孩子们对红旗渠了解太少,这深深触动了刘书焕。去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红旗渠考察。第二天,她就下定决心,编一本给孩子看的红旗渠的书。

  刘书焕将想法告诉了安阳籍童书作家杨军和中学历史老师余文国。“编辑说,要把红旗渠建设者的故事讲给亿万青少年听,我一下子被这句话击中了。”余文国说。

  查阅资料、走访调查……余文国用“疯狂”来形容创作过程。“睁眼闭眼都是红旗渠。”他回忆说,“大年三十晚上我正好在写青年洞,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300名青年的艰苦奋战,好像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正在太行深处凿洞。”

  余文国把这段经历写进了“后记”:时间已经指向了大年初一的五更,爆竹声噼里啪啦响了起来,红旗渠已经迎来一个新的黎明!此时,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我,早已泪流满面……

  “任羊成掏出钳子,伸进嘴里,拔掉了被石头砸坏的3颗门牙,然后一声不吭,又连续干了6个钟头”“张买江从棉衣里撕下一团棉花,用火点燃,用流血的脚猛踩火棉,这才止了血”……这本给孩子看的书,文字未经修饰却充满力量。

  回忆起创作过程,刘书焕感慨:“我和作者都被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我们是并肩作战的‘修渠人’——我们要给孩子们修一条精神之渠。”

  一刀一笔刻出传承——

  “这些红旗渠的孩子和老一辈何其相似”

  2022年12月的一天,林州市西街学校版画社团指导老师葛晓亮手拿一张经典照片走进教室。照片上,漫山遍野,旗帜招展,密密麻麻,挤满了人。这张照片是河南日报老记者魏德忠在1965年4月5日拍摄的,名为《通水典礼》。

  看到这张照片,12岁的小姑娘李欣儒说,她要刻下这个画面。“我是个‘渠四代’,老爷爷在炸石头时意外去世了,如果他活着,最想看到的应该就是这个场面。”李欣儒说,“这幅木版画,是我送给先辈们的礼物。”

  李欣儒和她的同学们手持刻刀,在木板上切、铲、凿、划,继而上墨、磨印。长时间持刀,手指磨出了茧子,手也常常被划破,“这点小伤跟任羊成爷爷、李改云奶奶的付出相比,不算啥。”他们说。

  就这样比照着老照片,这些平均年龄十一二岁的少年创作了150多幅木版画。这些画通过河南日报等平台传播,引起了刘书焕的关注。浮雕般的凹凸感、黑白色的撞击……这些生长在红旗渠畔的孩子的作品,用来做书的插图再合适不过了。

  刘书焕说,用刀一笔一画刻出红旗渠的孩子,和当年用一钎一锤修出红旗渠的老一辈何其相似!他们真不愧是“红旗渠”的后代。

  齐声诵读传递力量——

  “修渠人正在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星’”

  3月31日,一场青少年阅读接力活动在新乡市第十中学开幕,千名学生齐声诵读《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

  “最小修渠人”张买江老人应邀来到现场。在台上,他娓娓讲述。“母亲在父亲坟前对我说:‘买江啊,渠没修好,你就甭回来了!’”“总干渠通水那天,我一口气跑回家,进门就喊:‘娘,我把水带回来了!’母亲在池塘边坐了一夜、看了一夜……”台下,不少孩子听得湿了眼眶。

  活动间歇,大家围住老人,拿着书本等他签名。“老一辈修渠人正在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星’。”刘书焕说。

  半个多月来,这场名为“红色精神代代传”的阅读活动走进了漯河、鹤壁、林州、濮阳、禹州等地,在孩子们中间掀起了一场红色接力。

  更大范围的接力在网上。4月21日,刘书焕打开电子邮箱,短短几天时间就收到了40多封邮件,有北京来的、杭州来的、湖北来的……“我们要学习修渠人的精神,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南京农业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说。

  “诵读和传播红旗渠的故事,一是致敬,二是传承。我渐渐感受到,红旗渠水淌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刘书焕说。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