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强担任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主持人:“文学豫军”称号就是最大肯定
寻文明之根,攀文学之峰。4月15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在河南郑州举行。
河南是文化大省,也是文学大省。作为一支活跃在当今文坛的劲旅,文学豫军的成就、影响、地位均得到广泛认可。
4月15日,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在郑州举办,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红强担任论坛主持人,忙里抽闲与记者聊起文学豫军:“我觉得‘文学豫军’这个称号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最大的肯定,因为能称为‘军’者,首先是人多,其次是力量强,第三还要有自己的高峰,文学豫军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
迄今为止,河南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两奖得主已有20人,“茅盾文学奖”更是收获巨大,在10届共计50部获奖作品中,河南占据了近五分之一。
李红强说:“河南是迄今为止‘茅盾文学奖’获奖最多的省份,这就意味着从第一届的魏巍、姚雪垠,到最近四届的周大新、刘震云、李佩甫、李洱,河南文学延续着一条很长的文脉,各个时代新作家、新作品层出不穷,生生不息。比如,这次荣膺《当代》2022年度长篇小说五佳之一的《金枝(全本)》,作者邵丽在文坛、文学界是获得广泛肯定的。这本书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后,获得的奖项、入选的榜单有20多个,很受读者欢迎,近三个月已加印了三四次,这么高频率的加印,代表了各方面的认可。我们也在关注一些年轻河南作家,他们中的有些人,作品非常有冲击力,河南文学后继有人。”
河南作家邵丽曾说自己是“在黄河文明的厚土上写作”。文学豫军也以坚持关注现实的优良传统,注重对作品深度和厚度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中原风格和中原特色。
身为河南老乡的李红强认为,河南地处中原,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因素塑造了文学豫军作品中强烈的忧患意识、文化意识、家国意识、民族意识:“文学豫军是有风格、有信仰的。风格是什么?是厚度,作品不是那种耍弄才气的小情小调,而是有着自己的文化厚度。信仰是什么?是把个人命运同社会、民族、家国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
不过,李红强也表示,独特的地域因素也有可能带来自我封闭,希望河南作家的作品更注重“打开”——把心胸打开,把头脑打开,把灵性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