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百花开 河洛大地风光新:规划引领乡村美 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去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洛阳市委部署要求,洛阳各地扎实推进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即坚守防止返贫一条底线,突出“三清两建”、乡贤返乡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等五个抓手,强化党的领导一项保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绘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偃师区岳滩镇喂北村街道宽阔整洁,绿树环绕房舍。赵晓丹 摄
电商主播魏苗苗在庙子镇高崖头村电商直播中心进行农产品直播带货。栾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编者按:
春风送暖百花开,河洛大地风光新。
去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洛阳市委部署要求,洛阳各地扎实推进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即坚守防止返贫一条底线,突出“三清两建”、乡贤返乡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等五个抓手,强化党的领导一项保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绘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偃师区合理安排村庄产业发展空间
规划引领乡村美
□本报记者 田宜龙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 本报通讯员 牛朝霞
3月21日,走进偃师区乡村,碧水连片、绿树成荫。一幅“天蓝、水绿、物丰、人美”的美丽和谐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偃师未来新城,偃师区紧紧围绕整合盘活农村各类发展要素、持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以“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和“百镇千村规划”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绘就乡村振兴发展新蓝图。
2022年,洛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偃师分局把“一宅变四园”创建活动与村庄规划编制相结合,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荒废闲置宅基地、危旧房屋为突破口,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鼓励村民将破旧宅院和闲置宅基地改造成花园、菜园、果园、游园,不仅装点了乡村,也提升了村容村貌。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清理残垣断壁5127处,治理“空心”宅院1354处,建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共1686个,微地形、微景观646处,生态民宿118个,整理复耕土地2000余亩。
伊洛街道许庄社区,一座座承载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维系着这块土地的根与乡愁。许庄社区党支部书记丁强强介绍说,村里如今变成了旅游宝地,这多亏了自然资源部门的规划指导。
编制实施乡村规划,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在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偃师区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各类建设风貌管控,全力保护好文物古迹和传统村落风貌,按照“繁荣历史文化,焕发文明新气象”思路,统一规划、特色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全局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以历史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产业。
截至目前,偃师区先后打造了“生态康养理想村首阳山街道鹿峰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村岳滩镇喂北村、喂南村”等,实现了乡村与城市的互动、田园风光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
“康养旅游正成为当今旅游市场的新风向,俺村也于2022年被评为了‘省级康养旅游示范村’。目前,我们正在对浏涧河生态湿地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未来大有可为。”缑氏镇崔河村党支部书记崔学军说。
偃师区政府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偃师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合理安排村庄产业发展空间,注重规划“留白”,将生态保护、生态利用融入林业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西工区加快供排水一体化建设
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雪娜 本报通讯员 赵普
“这几年,社区变化可大了。”3月23日,在西工区红山街道樱桃沟社区,居民王喜玲说,“铺了自来水管道,家家户户从旱厕改成水冲式厕所;铺了污水管道,街道路面再也没有积水。”
农村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西工区深入贯彻落实洛阳市委、市政府“151”工作举措,按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大投入,逐步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推进城乡加快融合发展。
红山街道办事处地处洛阳市西部,是西工区唯一的涉农办事处。结合实际情况,西工区制定出台污水管网建设工作方案。
“污水管网改造,改的是污水,变的是观念。”西工区副区长、红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红涛介绍,西工区积极引导各社区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探索和社区物业公司签订管护协议等方式,引入专业管护团队,做到“有标准、有经费、有考评”,持续巩固污水治理和厕改成果。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2021年起,西工区将真空排水新技术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由政府出资对红山街道的其中8个社区进行污水管网建设。建设真空泵站17座,真空提升井742座,18个社区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通过物联网系统真正做到从“拖拉机”到“迈巴赫”质的飞跃。
截至目前,西工区已累计投资近2.6亿元,完善红山街道供排水一体化设施。今年6月底前,红山辖区将全部实现集中供水,真正让群众用上放心水、安全水。
铺设主次排污管网130公里。在建设污水管网的同时同步推进“厕所革命”,累计改造旱厕7500余座,真正实现旱厕清零。
如今的西工红山,各家各户拥有干净的防水地板、洗手池,还安装了冲水马桶,有的原先门外旱厕的地方还修建了花池,与从前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工区委负责同志介绍,为有效解决污水收集处理问题,该区同步推进红山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计划今年5月底投用,可日处理污水4万m3,彻底解决辖区约8.3平方公里内企业和居民污水处理问题。
栾川县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
让服务走进群众心里
本报讯(记者 郭歌 通讯员 李秀一 石绍阳)3月21日,在栾川县耕莘街道兴华路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刊书架、温馨绿植、沙发座椅一应俱全,前来办事的居民与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办事大厅变成了“会客厅”。
“以往党群服务中心,在群众印象中是有距离感的办公场所,而不是服务场所。”路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宇航说,如今,大厅内一改往日行政化、办公化的固有形象,干部走出柜台,一对一指导,打造服务居民的“会客厅”。
“确实改得好,新的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前来办理证明资料的居民贾致礼说,这样“面对面”的服务方式撤掉的不仅是服务台,更是社区工作人员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感。
目前,栾川县214个村(社区)全面完成“去柜台化”,打造“客厅式办公”服务平台,实现了为办事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
干部们只走出柜台还不够,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引导村干部打造高效便民服务点才是关键。在改造硬件的同时,栾川县通过开展“提升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能力”的两提行动,对县乡村三级受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逐事项设置受理二维码,推动服务办理标准化、规范化。
栾川县结合实际确定专属改造“套餐”,努力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群众愿来想来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设置共享式电商直播间,搭建线上直播带货销售平台;开设共享自习室、健身房,为青年群体提供学习、健身去处;探索开展“爱心呼叫”服务,为650余户独居或残疾老人配备“爱心呼叫器”……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项项特色服务,走进了群众“心里”。
今年以来,栾川县坚持“三去两提两中心”的工作思路,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去行政、去形式、去柜台,不断提升服务标准、服务能力,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群众愿去想去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