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综合报道
洛宁县红色文化释放巨大张力 生态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3-03-03 08:39:55 | 作者: | 来源: 本网综合

  洛宁县红色文化释放巨大张力 生态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图为洛宁县“双拥”主题公园。

  3月2日,阳光很好,去洛宁走走。

  洛宁很古。

  在赵村镇西王村洛河南的二级台阶上,不管谁都要小心翼翼,因为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西王村遗址,倘若你碰巧捡到一块陶片,也许就是万年前我们祖先的作品。

  洛宁很绿。

  2300平方公里县域,将近350万亩,全县的林地面积居然有230万亩,是世界纬度最高的淡竹原产地,现有原生态古竹林1万余亩,大小旅游景点就有74处,除了道路、河流、村舍,剩下的只能是满目苍翠了!

  洛宁很红。

  1925年,革命先烈李翔梧就在洛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主张,播撒革命火种。

  你见过金矿石吗?你见过银矿石吗?你吃过“瑞香红”苹果吗?你吃过金珠沙梨吗?你“盘”过文玩核桃吗?

  到洛宁来,多彩洛宁,犹如踏歌而行!

  在洛宁

  你能感受“三源文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被视为华夏文明的源头,其中洛书出于洛宁。

  洛宁的“洛出书处”,位于县城西约20公里的西长水村。

  这里有两通古碑,一通上有“洛”字,学者推测刻于曹魏时期;另一通上有“洛出书处”四字,落款“河南尹张汉书”,刻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腊月,由当时的永宁(即今洛宁)县令沈育所立,这个已经不是推测。

  张汉是清康熙年间进士,雍正二年出任河南知府,来到河南府的治所洛阳。

  上任不久,张汉沿着洛河一路西行,寻访古迹。在洛宁的西长水村,他看到了一通“字形漫灭不尽识,岁月唯有苍苔知”的古碑,上面只有一个大大的“洛”字清晰可辨。

  古碑西边不远处有龙头山,山上有禹王庙,相传昔日大禹治水功成,有洛龟呈瑞,因此立庙而祀;龙头山再往西是阳虚山,有仓颉造字台。

  张汉对这些遗迹进行考证后,认定西长水村就是“洛出书处”,并刻碑为记,与“洛”字古碑并立。

  历经岁月沧桑,这两通古碑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符少武今年61岁,是洛宁县西长水村人,他的微信名是“洛书第六代传承人”。

  20世纪50年代村里划分宅基地时,将古碑所在的院子分给了符家。符少武的父亲符建林,便肩负起保护古碑的责任,直到去世。

  从此,符少武接力保护古碑,并多方学习、搜集与“河图洛书”有关的知识。

  “洛出书处”是中华文明之源!“仓颉造字台”是中国文字之源!“伶伦制管”是中国音乐之源,史称“三源文化”。

  源者,根也!知文化之根,方树文化自信。

  在洛宁

  你能体会山水田园

  洛宁“七山二塬一分川”的地貌,造就了洛宁山水田园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

  上戈地脉果相宜,苹果尤为天下奇。

  洛宁有近30万亩苹果,“上戈”牌绿色食品苹果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大奖46项。

  鲜为人知的是:在洛宁县东宋镇锦绣渡洋乡村振兴示范区,藏着一个全世界、全中国独有的苹果新品种:瑞香红。

  瑞香红,其香气是富士的7.5倍,亩产值约3万元。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团队,历时20年选育的苹果新品种,具有五大特点:色泽艳丽、果形高桩、香甜可口、极耐贮存、可免套袋栽培。

  洛宁的8000亩瑞香红今年11月即将收获!

  中国·洛宁上戈苹果文化节已经举办了18年,今年是19届。

  寓意“福瑞中华、果香天下”的瑞香红将正式上市。

  除了鲜为人知,洛宁独为人知的还有金珠沙梨,金珠有型,梨型如玉,形似腰鼓,色泽如金。

  全国“劳模”、马店农民李应贤历经15年,寻访100多个野生沙梨品种,从67种野生沙梨中嫁接培育,山野梨华丽变身“金珠沙梨”。

  洛宁作为金珠沙梨的原产地也是唯一产地,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在马店镇关庙村,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金珠沙梨培育研发种植基地。

  不知道从何时起,“盘”变成了一个网络热词。

  “盘它”在洛宁有特别指向:文玩核桃。

  1984年,由林业部牵头引进了一种绿化植物,这种名叫猴头核桃树在洛宁生根发芽,而它的果实就是最耐“盘”的文玩核桃;当下,洛宁种植面积3.5万亩,文玩核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

  洛宁官东村是全国最大的文玩核桃原产地,有“官庄”“官庄塬”注册商标,洛宁县与洛阳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设计开发出以洛阳出土文物纹饰、图案为主的“国潮”文玩核桃,每颗定价七八百元。

  在洛宁,“盘”延伸为雕刻,再延伸为文玩产业。

  洛宁的金字招牌很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国家无公害水果基地县。

  至今,“山水田园”在洛宁星罗棋布,通过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着力打造了涧口乡鳔池村的“鳔池小镇”、罗岭乡的“香楸湾”、小界乡苇山村的“春山溪谷”、罗岭乡前河村的“爱河小镇”、兴华镇沟门村的“竹梦小镇”、上戈镇的宁果果田野农场……

  在洛宁

  你能感知“红色基因”

  红色是洛宁的底色。

  洛宁有18个乡镇,17个乡镇是革命老区乡镇,有240个革命老区村。

  李翔梧纪念馆是洛阳市第五个、县区第一个被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的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红色是鲜亮的底色,红色故事是生动的教材。

  为讲好红色故事,洛宁县抽调专业力量,对全县革命旧址和红色史料开展“拉网式”普查,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事迹,通过实地到访看、乡村“五老”忆、英烈后人讲等方式,集中记录洛宁红色故事,对洛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35处红色遗址进行保护提升,形成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相互串联的发展格局。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可喜的是,洛宁找到了一条自己独有的研学旅行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研学旅行作为文旅业的新业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洛阳市政协副主席、洛宁县委书记王淑霞说,洛宁正在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串珠连线,打造洛阳研学新高地、新标杆、新样板,打造“红色、生态、文化、乡村”四条精品研学路线,推动“研学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春日,万物生发,走进洛宁,研学洛宁,必有收获。

  巨大潜力在文化

  □本报特约评论员王民选

  洛宁县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抓住文化“激活”二字做文章,探索研学旅行赋能乡村振兴,让人思路因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他们活化出一片新天地,隆起了一个文化振兴产业新高地。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红色文化的唤醒、传统文化的传承,释放出了巨大张力。洛宁水患渐少、岁丰民安、民心向党,既让我们看到了“河图洛书”传承的原动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被激活光大的驱动力。

  乡村振兴的远景需要清醒看待。洛宁县委一班人洞察发展大势,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态经济作为引领,上戈苹果成为品牌、“山水田园”星罗棋布、全国林业先进县荣誉带动.......在绿色发展中蹀躞前行,铸就“风景这边独好”、超前谋划的洛宁,其前瞻性堪为范式。

  要想“歌声振林樾”,发展理念须警醒。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到了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新阶段。洛宁县的实践告诉我们,质的提升比量的增长更重要,重视生态效益比一味追求GDP更符合发展要求。这篇报道可以看出,洛宁所探索出的路子,是很有启示性的。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