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河南郑州过新年 浓浓的中国年味儿传递美好与温度
金虎辞旧,玉兔迎新。新春佳节,处处张灯结彩,喜庆祥和。春节也是世界的节日,与我们一同庆祝的还有一群“洋学生”,他们远离故土来到河南留学,今年选择“就地过年”,沉浸式体验中国年味儿,不同肤色的脸上,洋溢着相同的新年喜气。他们的春节时光如何度过?他们有哪些感受和新年愿望?本报特别推出《洋学生的中国年》报道,一起来看他们的春节故事。
木吉(左一)和老师一起过年。 |
安贝过年期间体验中国传统戏剧。 |
艾莲特别喜欢吃中国的饺子。 |
林溢慈(左一)在老师指导下写“福”字。 |
河南农业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木吉
“过个真切实在的中国年”
□记者李晓舒
1月24日,大年初三。一大早,木吉换上新衣,拎着精美的果篮和礼盒,按响了老师家的门铃。
“教授,新年好!我来‘走亲戚’了!”木吉笑盈盈地把新年礼物递给老师。
木吉是巴基斯坦人,目前在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读博士。三年前,他刚到河南农业大学学习不久,就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回国。
木吉非常喜欢中华文化,虽然身在巴基斯坦,但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他都会开启“远程过节模式”,在网上搜索中国的节日美食教程,学着做给家人吃。端午节,他学会了包粽子;中秋节,他尝试着做月饼;春节,他自己和面、擀皮、调馅,包了香喷喷的牛肉饺子……虽练就了一身“好手艺”,但不能亲身融入每一个中国节日,是他这几年最大的遗憾。
今年年初,中国优化防疫政策后,他迫不及待回到学校,想要过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中国年。看到路边商贩卖起红红火火的鞭炮和春联,他高兴地直呼:“要过年啦!”
为了过好这个年,木吉做了不少准备,大扫除、买鲜花、选新衣、贴春联,还为中国朋友和老师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礼物。他知道,春节是中国最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异常丰富。“这和巴基斯坦的新年很不一样。”木吉说,“我非常喜欢中国春节的氛围,喜庆热烈。放鞭炮、走亲戚、逛庙会……每一样我都想参与体会。”
浓浓的中国年味儿给了木吉家的归属感。他早早备好礼物,入乡随俗走起了“亲戚”。“在中国,我的家人、亲戚就是我的老师和中国朋友们。”木吉说,“走亲戚可以联络感情,交换礼物,互相祝福,这份感受很独特。”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风俗,传递着美好与温度。“在这里,老师教我专业知识,中国朋友们带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习俗。”木吉说,“我喜欢白马寺、云台山,也喜欢打太极、逛开封夜市。我爱郑州,爱河南,也爱这里的人。”
除夕,在学校和老师们吃过年夜饭后,木吉和朋友专程到郑东新区千玺广场迎接新年。当新年钟声敲响时,他激动地和周围的人一起大喊:“新年快乐!”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送来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喜悦。
“今年一定要多去河南各地走走,了解更多的中国习俗和中华文化。”伴着璀璨烟花,木吉许下了他的新年愿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俄罗斯留学生安贝
“在河南过年找到了家的温暖”
□本报记者沈剑奇
今年春节,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俄罗斯留学生安贝在河南度过的第三个春节。节日期间,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安贝和老师同学们欢聚一堂,贴春联、挂“福”字、包饺子、放烟花……来河南不过三年,安贝就成了“中国通”,除了练就一口流利的汉语,连包的饺子也馅料饱满、形状规整,收获一致好评。
安贝从小就热爱中国文化,上大学时便十分坚定地选择来华留学。虽然已经三年没回过家了,但她觉得在河南并不孤单,“我的河南朋友们热情有爱,他们就像我在中国的家人。”安贝说,在河南过年让她找到了家的温暖。
一位商丘朋友特地把安贝带回老家过年,让她深度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儿。“大街上到处都挂着红灯笼,菜市场里人山人海,感觉整座城市都充满了过年的气氛,我非常喜欢。我的家乡苏尔古特市只有50万人口,每到冬天气温便降到零下40摄氏度,大家根本不愿意出门。这么热闹的场面我还是第一次见呢!”安贝说,她观看了舞龙表演,体验了传统戏剧,品尝了许多特色美食,一切都新鲜而有趣。
在俄罗斯,过新年(元旦)时大家会互相赠送礼物,而在中国过年,安贝也收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礼物,朋友的家人为安贝准备了一份新年红包。当得知压岁钱有保佑平安的寓意,安贝连连道谢,她说,要把这份珍贵的纪念好好收藏。
入乡随俗,跟着朋友走亲访友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看到一大家子和和睦睦,安贝对年的意义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说:“我感受到中国人很重视亲情,家比什么都重要。不管多远,不管多忙,过年一定要回家团圆。”
受到安贝的影响,远在俄罗斯的家人也十分关注中国春节。安贝说:“因为春节在每年公历的时间都不一样,家人们都会提前算好日子,准时送上祝福。今年,我的外公也特地发来信息,祝我春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现在,中国春节在世界也越来越‘流行’。”
学习之余,安贝还去了不少河南的城市。她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走得越多就越喜欢河南、喜欢中国。“未来我会继续留在这里读研或者工作,希望能够更多地体验中国文化。”她说。
河南中医药大学土库曼斯坦留学生艾莲
“在春节里体验中国文化魅力”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童林
看花灯、贴春联、吃饺子……春节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土库曼斯坦留学生艾莲也开启了她的首次“春节时光”。
艾莲是河南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主修中西医临床专业,疫情防控期间一直线上学习,这是她第一次在中国过年。“我特别喜欢中国文化和中医。节日里,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还带领我们体验春节文化,一切都很新奇,也很温暖。”艾莲表示,这个春节让她更全面更真切地体验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让自己更快地融入留学生大家庭中。
在艾莲的宿舍,春联、毛笔、瓜子、糖果铺满桌台,俨然地道河南人过年的场景。河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给留学生发放了“年味儿”体验包,教他们用毛笔写春联。“春联代表喜庆、吉祥、红红火火,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寓意很好!”艾莲开心地说道,她想把自己亲手写的春联送给老师,感谢他们的传道授业和关心爱护。
吃年夜饭是艾莲非常喜欢的春节活动。河南中医药大学留学生中只有艾莲一人来自土库曼斯坦,但她并不感到孤单。采访中艾莲还多次把“吃年夜饭”称为“聚餐”,“因为我们不仅除夕聚餐,春节当天聚餐,一有时间我们就一起吃饭,能感受到家的温馨。”说话时,艾莲满脸洋溢着幸福。
饺子是中国北方过年的传统美食,又称“娇耳”,相传是医圣张仲景为治疗民众冻疮所创。了解到饺子与中医的历史渊源后,艾莲说:“我很喜欢吃饺子。土库曼斯坦的饺子中全是肉,中国的饺子是荤素结合,可以蒸着吃、煮着吃、煎着吃,还要蘸点儿醋,十分美味!”
艾莲和同学还制定了详细的春节出行计划。他们一起滑雪、逛公园、赏花灯,“河南春节真是太热闹了!”艾莲兴奋地说。此外,她对洛阳和开封向往已久,希望去洛阳感受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厚重,到开封体验浓厚的春节民俗氛围。她表示,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前来学习、参观,感受古老城市的“呼吸”。
兔年已至,艾莲也有自己的新年愿望。她表示:“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开心快乐、学业有成,中文能说得更地道。愿大家幸福安康、笑口常开、拥有光辉灿烂的未来。最后,希望中国繁荣昌盛,土中关系能再上新台阶!”
河南大学马来西亚留学生林溢慈
“河南的春节氛围感‘拉满’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蕊
来自马来西亚的林溢慈是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年已经是她在河南大学学习的第六年了。去年年末,在中国恢复对留学生签证后,林溢慈马上便申请返回中国。“这下终于又能在河南过年了!”林溢慈兴奋地说,“因为过去三年一直在家上网课,所以这才只是我在河南过的第二个春节。”
回忆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过年的场景,林溢慈轻快的话语中满含温暖。手机中留存了许多照片,记录着美妙的过年体验——来自不同国家的几名留学生一起来到老师家,写“福”字、包饺子、做年夜饭,活动丰富多彩,充满欢声笑语……当翻到包饺子的照片时,林溢慈笑着说:“我们几个留学生都是第一次包饺子,掌握不到诀窍,所以包得奇形怪状。老师就包得非常好看。”饺子“颜值”虽不高,但不影响美好的寓意,老师告诉大家,包饺子是包住新一年的福气和好运气。
春节对林溢慈来说并不陌生,春节是马来西亚的法定节假日,也是当地华人心中最重要的节庆。“马来西亚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华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得相对比较完整。”她说,马来西亚与中国庆祝春节的方式非常相似,都是以团圆为主题,以红色为基调。“要说区别,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饮食方面了。
我们跟中国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相似,吃汤圆,不吃饺子。”林溢慈说,每逢春节,家里还会蒸年糕,寓意年年高、步步高升。今年过年,远在马来西亚的家人同样在庆祝春节。林溢慈的妈妈还特地发来家里过年的照片,照片中,一口大蒸锅里整齐摆放着一个个枫糖色的年糕,看起来香甜可口。
已经在开封生活多年的林溢慈,对这里的喜爱只增不减。她喜欢开封的建筑风格、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独特的人间烟火气。“河南的春节真热闹,氛围感‘拉满’了!”她说,“大街小巷,包括学校门口都挂满了红灯笼和装饰品,鼓楼、龙亭公园等一些地方更是热闹,气氛特别好。”
林溢慈说,新的一年,她也许下愿望,愿今年能够顺利毕业,并拿到奖学金,继续在河南大学读博深造。她笃定地说:“我的志向就是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以后能够教更多外国人学习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