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优良品种的基础上,我们应用了省农科院专家推荐的农机农艺智慧施肥技术,一亩地增产二三百斤。”10月8日,“华北农艺农机融合的智慧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在获嘉县建立的万亩示范方内,位庄乡弘昌家庭农场负责人徐方海兴致勃勃地说。
当天,河南省农科院组织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河南省土肥站的相关专家,对弘昌家庭农场承担和实施的“农艺农机融合技术”项目区玉米进行测产。虽然已到收获期,但示范区的玉米还是青枝绿叶,根系发达,看起来生命旺盛,灌浆还没有完全结束。
万亩示范方内种植了京科682和现代979两个玉米品种,测产专家组在对示范田进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随机抽取3个点取样调查,每样点面积不少于66.67m2。每样点收获全部果穗,并数收获的果穗数,称果穗鲜重,计算平均果穗鲜重,按照平均的果穗鲜重选取20个果穗作为样品,脱粒后称籽粒鲜重,计算鲜穗出籽率。用国家认定并经校准的谷物籽粒水分测定仪(PM-8188)测定籽粒含水率(%),按国家标准含水率(14%)计算,再八五折后计算亩产量。测产结果,现代959两个点亩产量分别为844.27公斤、833.75公斤,京科682三个点亩产分别为823.22公斤、858.67公斤和851.1公斤,示范区平均产量为842.2公斤/亩。专家组在示范方外找到三个农户种植的玉米,按照相同方法进行测产,平均亩产709.7公斤,示范区亩增产132.5公斤,增产幅度为18.7%。
据农场负责人徐方海介绍,今年玉米产量不仅远高于去年,去年产量1400斤左右。同时也远高于周围农户种植。增产那么多,得益于省农科院实施的为“农艺农机高度融合的智慧施肥”项目的实施与技术人员的指导。该农场流转315亩、托管本乡农户的2000多亩玉米,在播种和管理上全部采用了农机农艺智慧施技术。一、将小麦秸秆粉碎,覆盖在土壤表面,以保持土壤墒情,减少水分蒸发;二、采用玉米宽窄行种植方式,每亩5600株,亩株数比以前增加20%。三、根据NE养分专家系统确定肥料用量,选用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控释肥和高效肥玉米配方肥(N-P2O5-K2O=26-8-6)50公斤/亩。四、追肥采用水肥一体化根区滴管,每亩滴管尿素10公斤。五、用安装北斗导航的大功率拖拉机和多功能播种机,实现播种、施肥、铺带、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精准完成。示范区氮肥用量为17.6公斤/亩,农户氮肥用量20.9公斤/亩,氮用量减少减少3.3公斤/亩,减少幅度为15.8%。
获嘉县艳阳天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据负责人徐方子介绍,今年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800亩,采用5:4的比例,即大豆种植5行,玉米种植4行,玉米采用了错位播种三角定苗和宽窄行密植技术,大豆采用了免耕覆秸精密播种技术,每亩可种植6400株大豆和4274株玉米。合作社还采用大豆多功能精量播种机种肥同播、根区施肥技术,实现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完成,确保苗齐苗壮。今年一亩地上玉米产量620公斤,大豆产量150公斤,按照当前玉米大豆单价计算,一亩地产值2400元。
据项目负责人、省农科院研究员黄绍敏介绍,随着农机智慧化程度提升,河南省小麦玉米全程农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艺与农机已形成高度融合态势,比如旋耕、施肥、节水灌溉、精量播种、种后镇压等多种程序,现在均可一次完成,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种植质量;高效和长效氮肥保证了玉米全生育期肥效足,实施滴管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及时补充肥料,延长养分供应时间。两种措施结合保障玉米一生养分科学合理,2023年玉米生育期比以前长10-15天;比周围农户长7-10天,2023年玉米千粒重达到 340克,比审定粒重提高10.3%,这是今年玉米增产的原因之一,其次玉米密植,由往年的每年4400株/亩到今年的5200株/亩,密度增加18.2%,这也是示范方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原因之二。
获嘉县示范区周围农户,多次到示范区观摩学习,均表示明年会采用这种种植模式,增加产量提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