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立秋: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作者:郭增吉
炎热的夏季在人们粗重的喘息中一天天熬过去,熬到了中伏将尽,熬到了立秋节气的到来。
我国传统上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标志着暑去凉来。有的地方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便有了“一叶知秋”的成语。
老祖先在年复一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节气的变化,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指导意义的农谚。很小就听父母说过“立了秋,把晌丢”“立了秋,挂锄钩”。还说,“秋不凉,籽不黄”“立了秋,寸草结籽”。小时对此半懂不懂的,也就当童谣了。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好多时令的道理,都是老百姓千百年来农耕经验的结晶。
我现在还记得几十年前上小学二年级时语文课本上的《秋天到》一课:“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从庄稼到水果,再到蔬菜,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秋天丰收图卷。
秋天是丰满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养活人的季节。在以前饥饿的日子里,人们巴望着秋天的来临。秋天一到,田野里、山坡上、道路旁,到处是能吃的食物,各种野菜随意采摘,南瓜、豆角、茄子等,更是能当饭充饥,糠菜半年粮,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掰下一穗嫩嫩的玉米,张开嘴啃一口,满口白浆,觉得好甜好香。如果把半饱不熟的玉米穗子放锅里煮熟,嚼起来更是有滋有味。小孩子们奔跑着,到草丛中捉大个的油蚂蚱,用细细长长的狗尾巴草梗从脖子上穿过去,一个一个地摞着,像绿色的羊肉串,提回家到煤火上烤着吃。有时候就在地边的石头窝里,找些干树叶点着,在飘动的火苗上烧,待到飘出香味时,便能食用了。还可以到山坡上摘酸枣、觅浆果、捂柿子,秋天就是孩子的天堂。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人们早已摆脱了饥饿的困扰,但还是期盼着风调雨顺,期盼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再来一个乐呵呵的大丰收。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凉风、白露、寒蝉,白描一般,勾勒出一串初秋的印象。特别是寒蝉这个小生灵,很诗意的名词,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通常表达悲戚之情,用于离别的感伤。最具代表意义的当数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该词以寒蝉总领,细腻刻画了情人诀别的场景,凄婉动人,堪称千古名篇。
很喜欢宋代诗人刘翰写的《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乳鸦玉屏,凉枕清风,一叶梧桐,半轮明月,读来别有意境。更喜欢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而刘大诗人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一反过去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读后叫人精神为之一振。
一场秋雨一场寒。气候要一天比一天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