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综合报道
90后考古人师东辉:俯首探方为文明探源 河南考古界的青春力量
2022-12-11 09:02:00 | 作者: | 来源: 河南日报

  90后考古人师东辉:俯首探方为文明探源 河南考古界的青春力量

  小双桥遗址的发掘,进一步推动了对郑州西北郊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的认识。

  12月9日,记者来到郑州西北四环附近的小双桥考古工地。

  小双桥遗址是以郑州市高新区双桥办事处小双桥村命名,发现于1989年,1990年以来进行过多次大规模考古发掘。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90后考古工地负责人师东辉的带领下,记者进入一处工地,这是新开的考古发掘点,位于遗址核心区的南部。探方里,一个考古实习生用手铲熟练地刮着地层,一块陶片露了出来。师东辉对实习生说:“那个陶片位置别动,保留原始位置。”

  用手铲刮地层,是田野考古的基本功。师东辉伸开手掌,手上有厚厚的老茧。

  2019年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考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师东辉在小双桥遗址蹲了好几个年头,在李素婷研究员的带领下进行考古钻探、调查与发掘,一步步熟悉小双桥的奥秘。

  4年来,师东辉的大部分时间驻扎在工地,白天在探方里刮地层,辨识土质土色,划分遗迹现象。晚上要记工作日记、整理资料,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除了特殊天气,每天都要上工,简单而重复。2021年,师东辉结婚了,家在郑州,因为工作需要和疫情等原因,他在工地,妻子在学校,一个城市,却又像是两地分居。

  面前是黄土,背后是蓝天。工地周围的树木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从炎炎烈日到皑皑白雪,师东辉见证了小双桥的春夏秋冬。

  师东辉说,夏天冒着高温,身上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身上是湿的,探方里的土是干的,土干不好刮,也不好辨认土色,只能不断洒水,保持地面湿润。冬天冷得伸不出手,为了防止地层上冻,第二天要挖的地方,头天要用被子、塑料布提前覆盖,保温保湿,才能保证考古工作顺利进行。

  工地上,师东辉向记者介绍新发现的各种遗迹:水井、灰坑、水沟、道路。听上去普普通通,难道没有重大发现?师东辉说,重大发现谁都想遇到,但是考古不是挖宝,是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挖遗址,灰坑、陶片才是日常生活,这也是考古人眼中的新发现,每一铲子下去,都是新鲜的。一条条地层线、一个个灰坑、一块块陶片,连缀起历史的脉络。

  在考古工地的围挡上,记者看到挂着“想安全事,上安全岗,做安全人”的横幅,这样的警示条幅有好几处。

  师东辉说,土遗址的保护是个难题,好不容易挖出来的遗迹一场大雨就可能毁于一旦,工地上准备了大量的沙袋和塑料布,天气不好,就得提前防护。工地上发掘的灰坑、水井,有的十几米深,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一些深的水井、灰坑清理结束就用木板盖上,文物安全没有小事。

  趁着遗迹现象清晰,师东辉带来了全套的照相器材。他说:“过去照个工地全景照非常困难、麻烦,有的搭高架子,有的用热气球,现在有了无人机,方便快捷。科技改变了考古,考古工作方式在日新月异,但是田野工作的基本规程不能改,考古人的初心不能变。”

  师东辉说,党的二十大召开时,考古队组织了观看学习。报告展开论述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理论创新,也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文明探源研究上,考古功不可没。文明探源的基点是安阳殷墟,小双桥遗址是时代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的、以商代白家庄期为主的大型遗址,非常重要。他们做的工作可能只是很小一部分,也是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一份青春的力量。

  临近中午,与师东辉告别,工地围栏的铁门缓缓合上。回首望去,考古工地东侧高台上有两面红旗在迎风飘扬,一面是国旗,一面是小双桥遗址考古队的队旗。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