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寺湾镇水田峪村邂逅浓浓乡愁 充满烟火气的农家院、老石渠
潺潺的溪流,清脆的鸟鸣,烂漫的山花,古朴的村落……寒露已过,时至深秋,在群山环绕的淅川县寺湾镇水田峪村,俨然一幅春日江南水乡美景。
“村后有口泉眼,水流如‘泵出’似的喷涌澎湃,在村中奔腾跳跃,迂回处形成一个个深潭,鱼游虾嬉、穿梭游弋。清澈的泉水两岸,是一层层泛着金色波浪的稻田。”在退休教师吴秀山的记忆中,水田峪村因水稻田得名,也因水而美。如今70岁的他,又担任“文明宜居”村庄创建的“首席顾问”。
2022年,淅川县将省、市“五星”支部创建与产业发展、文明宜居、社会治理“三面红旗”争创相融合,在全县开展“星旗同创”活动。
“机会来了!”水田峪村党支部书记吴连山介绍,村里召开乡贤会、干部会、群众会,围绕村子“谁来建”“建什么”“怎么建”统一目标、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行动。“我们通过串联‘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休闲采摘’,打造全域旅游生态村,拓宽群众增收路。”吴连山介绍,村里的乡贤能人和退休干部、教师、党员,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硬化道路、围筑栅栏、绿化美化,全都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漫步在乡村小道上,在充满烟火气的农家院、老石渠、木雕亭台等古朴的印记里,邂逅了浓浓乡愁;在挂满玉米棒、稻子穗、红辣椒的屋檐下,畅谈着丰收的喜悦;在摆放耙子、石磨、木犁、扁担、箩筐、风车、竹筛、打谷机、簸箕、石碾子等传统农具的廊亭边,追忆着数千年来,在辛勤开荒、刀耕火种、深耕熟耰、精耕细作中构建的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明。
“这是村里的文化展馆!”吴秀山指着一个农家小院说。小院里,奇石林立,形态各异。室内,红色藏品近三万件。指着一张破旧的抗美援朝作战图,吴秀山讲起了发生在70多年前的故事。
1948年年初,村里十七岁的黄海昆和伙伴曹树英、杨景仕一同入伍,在解放战争中,他们火线入党,拼死杀敌,曹树英、杨景仕先后牺牲。
1950年10月,黄海昆又赴抗美援朝前线,先后参加16次战斗,共荣立小功3次。1954年,黄海昆怀揣这张带血的作战图退伍还乡,50多岁病逝。
山河无恙,岁月静好。如今,黄海昆的妻子贺云已是耄耋老人,提起那段被鲜血染红的往事,仍难掩内心的悲痛:“战争残酷啊,现在多好!”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精神激励着水田峪的乡亲们创业奔富、振兴乡村的步伐。
吴秀山伸出5个指头晃了晃,谈起老乡们创业奔富的“秘籍”:李华生、洪军、吴玉奇等常年带着村里100多个年轻人在天津、广州创业,人均年收入10万元;村里成立建筑公司,50多个中年人在周边建房施工,年收入四五万块钱不等;村里的2000亩荒山和800多亩坡地流转给瑞海公司发展生态林果,100多名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果园里修剪、除草、浇水,每天务工费80元,只要不下雨,天天有活干;村民种植黄姜等中草药1000多亩,每亩收入两三千元不在话下;村里还通过户均奖励1000元引导发展农家乐11家……
“哈哈,我们可都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吴秀山爽朗的笑声在宁静的山村上空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