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观察:因材施教后劲足 特色教育不放松
濮阳县三中倾力打造特色校园。
南乐县一高以生为本,砥砺前行。
受限于客观条件,县域教育的“难”都是相似的:失去生源、名师,教学质量下滑,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衔接薄弱……怎样在县域培育出好学校、好课堂?濮阳市面对这一共性“短板”,提供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实践样本,其中又以高中阶段教育为重。
如果说高考是衡量一个地区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濮阳市县域今年已结出“硕果”,南乐县、濮阳县均有考生成功考入名校。记者走访两地部分高中识微知著,更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人重拾振兴县域教育的信心与决心。
南乐县因材施教后劲足
近年来屡屡传出升学喜讯的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是当地教育的“王牌”。而探访该校,与今年培养不少优异学生的班主任马超交谈后,记者发现,比起想象中的“高分秘籍”“名师课堂”,师生间的互相守望更为关键。
1996年出生的马超看起来比她的学生大不了多少,她说自己当老师还不到5年,没什么“必胜”的经验,讲得更多的是师生日常相处的一些细节:“有一次,我的学生突然对经济学很感兴趣,就买了很多书拿到课堂上看,也不听课了。从老师的角度讲应该批评他,但我们之间有一种平衡与信任,我只会跟他沟通。”
“守好现有的‘责任田’,而不是一味抱怨‘掐尖’。”南乐县一高相关负责人说,该校培优探索的重点,在高效课堂模式打造,在精细化管理质效提升,在校本教研改革创新,“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朝哪个方向努力。大城市的学生、发达地区的教育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但符合本地民情、社情的模式才是我们选择的。”
南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逆袭”之路,也离不开“因材施教”四个字。
“虽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但只做这些,对南乐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南乐县职业中专相关负责人说,相比许多沿海城市,南乐县及周边的产业基础并不支撑普职分流,企业很难把车间开到校园内,这一途径也使学生很难接触到比较前沿的科技成果。面向大众“一个都不能少”的“低进高出”,自然成为南乐职专办学目标的不二之选。
学校个例的出彩,背后是厚植“土壤”的坚定。近年来,南乐县坚定不移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把关心关爱体现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该县积极增加教育投入,如在濮阳市率先实施乡村教师差别化补助,如坚持每年召开高考总结表彰大会、庆祝教师节暨最美教师颁奖典礼,表彰奖励先进单位、优秀教师和高考优秀学生。同时,狠抓作风能力建设,引导校长加强自身建设,引导教师加强专业学习,将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任教学科、工作量、教学成绩、学生评价等作为评先评优、干部考核、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濮阳县特色教育不放松
对于濮阳县来说,高中阶段教育的难题则绕不开一个“近”字。濮阳县与濮阳市主城区比邻且紧密融合,地理距离的无限制更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心理:“小树苗”稍微挪一下,能接受更好的“阳光雨露”,那就使出浑身解数挪。
“我们能做的,是让课堂重新焕发生机。”濮阳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改变始于“硬件”与“软件”齐发力。
“硬件”升级,瞄准群众急愁难盼。通过实施政府购买学位、减少招生计划、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转型发展、严格民办学校年检等措施,濮阳县积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完成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的倾斜力度,以整县教育生态培养振兴高中阶段教育。
“软件”提档,濮阳县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引导普通高中结合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自身办学基础上寻求多元、特色发展。
濮阳县第三中学高三(6)班的曾瑞安,是该校“俄语班”的优秀学生代表。“我们用俄语取代英语作为高考科目。”曾瑞安说,选择俄语并不会对报考学校、报考专业的选择有太大影响,“相比英语,俄语是从零开始的,只要我努力学,肯定能跟上来”。
从各班学生自愿报名学习俄语到集中开设三年一贯制的免费“俄语班”,濮阳县三中对小语种办学项目的探索已持续4年。“俄语班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最终才能学得好,学得会。”濮阳县三中相关负责人说,最初,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有顾虑,但创新教学切实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为该校增添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