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两岸的生态赞歌: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幸福母亲河
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成为“廊道贯通、景区带动、古村聚落、民俗风情、文旅融合、休闲体验”的乡村旅游带。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秋色又一次晕染黄河两岸。
同样的九月,别样的秋意。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作为重大战略的提出地、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河南牢记殷殷嘱托,心怀“国之大者”,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依托文明河、打造数字河、建设幸福河上不断彰显新担当新作为。
大河奔腾,风光无限。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古老黄河正在中原大地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大河之韵——“绿色飘带”演绎生态赞歌
前不久,一场“鲁豫之约”引发全网热议。
这源自2021年河南和山东签订的一份生态补偿协议。协议约定,黄河断面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补偿资金;反之,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补偿资金。一年间,黄河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河南兴高采烈拿到了1.26亿元生态补偿资金,山东自掏腰包、心甘情愿。
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生态“对赌”,这是河南致力于黄河生态保护的真实写照——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沿黄生态廊道干流右岸基本贯通,左岸已贯通489公里;逐步形成“一县一湿地”的生态保护格局;截至2021年黄河已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生态保护效果持续显现……河南坚持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统筹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黄河正成为中原大地的“绿色飘带”。
黄河变美了,离人更近了。
9月10日,郑州市民黄玲一家来到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近处树木葱郁、黄河蜿蜒,远处天高云淡、青山如黛,真是赏心悦目呀!”她一边感叹,一边把美景与家人笑脸尽收于镜头之中。
“在黄河岸边,这样的美景处处皆有。”鸟类摄影爱好者李永恒的感触更深。为了追随鸟的踪迹,从三门峡一路向东,这些年,李永恒几乎跑遍了整个黄河河南段。
在李永恒看来,现在的黄河和以前大不相同,绿化富有层次,乔木灌木和花草穿插,落叶树种和常青树种搭配,色彩变化多样,一年四季景致不同。步道、廊道、观景道布局各有讲究,让黄河气势恢宏又透着柔美。
这几年,李永恒在黄河边拍过的鸟类照片不下几十万张,让他最震撼的一次是在郑州南裹头,有上百只鸬鹚在戏水捕鱼,“我架好相机之后发现,鸟儿数量之多,镜头里根本装不下,只好用电脑将一张张照片拼接成长图。”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黄河孟津段,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在此惬意生活;新乡、开封等地黄河滩区,前来越冬的一级保护鸟类大鸨数量稳定在350只;“天鹅之城”三门峡,越冬的大天鹅数量从10年前的几百只增至如今的上万只。
新时代的黄河两岸,人、水、鸟和谐共处,演绎成一首首动人的生态赞歌。
大河之福——安澜壮美支撑岁稔年丰
依河而居,因河而兴。
一个个农家小院幽雅静谧,一排排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平坦整洁……近几年,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张湾村,依托黄河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玫瑰产业,富足日子过得比花儿还要美。
“曾经,受洪水泛滥的影响,这里风沙漫天,荒凉破旧。如今,玫瑰花开,大河安澜,这是俺村百姓的最大福气。”张湾村党支部书记史利军感慨。
去年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河遭遇历史罕见秋汛。得益于堤防、水库的坚实护卫,以及沿岸流域机构的有效应对,紧临黄河的张湾村安然无恙。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河南位于黄河“豆腐腰”部位,“悬河”问题突出,既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风险点,也是确保黄河安澜、建设幸福河的关键点。构筑大河安澜的坚实屏障,是政治责任,更是生命底线。
“4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流量持续了20多天,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出险最多,达194次,最多时一天抢险10多次。”开封第一河务局局长潘佳良回忆。
面对严峻挑战,河南1.5万名干部群众巡堤查险,日夜奋战55天,在711公里黄河大堤上修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实现了“不死人、不漫滩、不跑坝”的防御目标,夺取了黄河秋汛洪水防御的胜利。
一时胜利更得益于持久发力。连续21年实施小浪底调水调沙,建成501公里的标准化堤防和98处控导工程,加强“二级悬河”、游荡性河段治理,推进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让黄河防汛基础变得更牢固。
科技支撑,为保障黄河安澜筑就新防线。去年10月,黄河实验室揭牌成立,为黄河保护和治理装上“最强大脑”。黄河实验室建设的黄河水工程综合调度理论技术体系,在2021年黄河秋汛洪水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花间洪水预报及极端暴雨洪水移植分析研究,将洪水预见期从7小时提高到20小时,一系列科技攻关为黄河长治久安提供技术方案。
黄河宁,天下平。今朝的安澜壮美,取代千年的水患苦难,在黄河河南段留下鲜明印记。
大河之兴——高质量发展奔腾不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战鼓擂,号角鸣。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河南专门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召开6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精准发力、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指引高质量发展的航船破浪前行。
创新潜力,尽情释放——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从国内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人造金刚石供应商之一的黄河旋风,到进入计算产业“大航海时代”,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打造的黄河鲲鹏计算产业,河南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向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进军,创新之潮澎湃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
绿色转型,加速推进——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从曾经的选择题变为今日的必答题,加快转型实现新突破,已成沿黄各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三门峡聚焦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牌,黄金、铝工业、煤及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嬗变,先后完成“黄、白、黑”三大改造项目近400个,走出一条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焦作加快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加快新兴产业抢滩占先,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能源、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新兴主导产业集群迅速壮大,发展动能强劲充沛。
濮阳以前瞻30年的眼光布局氢能产业,全国最大的兆瓦级可再生电解水制氢工程中原油田“绿氢”制造项目,将于年内建成,实现从“0”到“1”的突破。
……
创新和绿色交融碰撞,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黄河两岸高质量发展如火如荼,如同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澎湃向前。
大河之魂——中华文脉焕发时代光彩
黄河滔滔,润泽中原,孕育出华夏文明的根脉。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成为“老家河南”最光彩夺目的篇章。
徜徉在郑州,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遗址、青台遗址……让中华文明发展的轴线延伸数千年。郑州着力建设沿黄文化遗产廊道,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带,加快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历史文化的吸引力辐射力不断增强。
行走在洛阳,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再现盛世隋唐气象;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组成的博物馆群擦亮“东方博物馆之都”新名片;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文旅IP惊艳“出圈”,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焕发新姿。
流连于开封,黑岗口黄河河势观测台、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黄河宋城文化广场,一条生态廊道串起散落的历史文化遗迹。以黄河文化和宋文化为内核,开封创建国家级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大宋不夜城”文旅品牌体系。
河南抓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业态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品牌打造、产业培育,发展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创产业,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不同角度领略黄河文化的内核,多种方式深挖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融入生活、创新发展的黄河文化大放异彩。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迈向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征程上,大河之韵摇曳生姿,大河之福与日俱增,大河之兴日新月异,大河之魂隽永绵长,好一条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好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