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5G数字农业示范园的“智慧密码”五千亩农田仅需配备3个人管理
“5000亩的农田,仅需要配备3个人。”3月14日,在位于淇县朝歌街道石桥村的淇县5G数字农业示范园内,该园总务李军指着5G大屏幕上的数据告诉记者,每天不断上传、更新的数据,清晰地展示着每棵麦苗的长势和管理情况。
李军口中的3个人,分别是淇县5G数字农业示范园的场长、总务和农技员。他说,总务的职责主要负责农资调度、生产管理和示范园内的生活保障。
3个人,5000亩农田,这样不对等的数字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一大早会到田里转上一圈,随机抽取几个点位的麦苗拍照传回公司大数据后台,专家通过后台会根据麦苗情况给出指导意见。”农闲时,李军的工作很是轻松。
李军指着大屏幕上小麦区的数据说,每日地表5层土的湿度被深浅蓝色标识,曲折的线段呈现地表的温度,“地表11.9的数值表示该浇水了。”
站在淇县5G数字农业示范园的二楼望去,数十米长的高效节水喷灌机按照预订时间、预订水量正在喷洒作业,“嗷嗷待哺”的麦苗尽情饱饮。
这样的数据仅是5G大数据里的“冰山一角”,小麦区被纵向划分为综合、巡田、影像、关注、农事五大类,横向按照寒露、霜降、立冬等节气分为备耕、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等13个生长阶段。
介于惊蛰和春分之间的麦苗起身阶段,专家给出的农事指导方案更为具体,原因是这个阶段温度回升,是蚜虫、红蜘蛛即将快速繁衍时期,也是纹枯病、茎基腐病、锈病防范时期。
在5G的“照看”下,麦苗拔节生长,“管家”的成效更是一览无余。被切割成豆腐块的农田,在大屏幕上被编辑了序号,每一个豆腐块内的麦苗长势好坏,5G用绿色、黄色光柱“实话实说”。
5G“实话实说”的底气,来自“种”到田间的35个土墒仪、2台虫情孢子监测仪、1套小型气象站、25个视频监控设备、1台高光谱长势监测仪。这些“宝贝”,是河南省现代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
河南省现代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淇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探索5G智慧农业新模式,于2020年10月引进的企业。目前,该公司在淇县流转土地4万亩,其中已建成5G数字农业示范园5000亩。
“示范园订单化种植高筋小麦,这样的高科技、规模化种植保证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稳定。”淇县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军很有信心地说,示范园的小麦每斤售价比市场均价高出八九分钱是不成问题的。
刘红军介绍,示范园采用多光谱图像传感器和土壤传感器等设备,已形成了精准化管理、智慧化种植,种植成本降低30%,小麦可增产8%。
“农作物的生命周期、分界时间一目了然,农时做农事的误差仅在1~2天。这样的数据分析,即使将来不懂种地的年轻人,也能种好地。”恰逢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系主任巫兆聪教授前来调研,示范园场长陈智博士胸有成竹地介绍道。
“麦苗成长的历史、现在、未来都尽在掌握,以后科学化种植、规模化种植势必成为趋势。”巫兆聪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