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五合乡帕连村:艺术创作激发内生动力 挖掘民俗形成特色资源
一入夜,创意诗句灯饰点亮村庄;美术馆内,当地村民举办画展;织锦之家中,精美的傣族织锦在指尖翻飞……走进云南省腾冲市五合乡帕连村,艺术的注入,不仅拉近了村民与传统文化、现代艺术的距离,也让传统村落变身诗意村庄,为乡村带来了人气与活力。
高黎贡山下,龙川江畔,云南省腾冲市五合乡帕连村坐落在这里。
一入夜,随着五彩斑斓的创意诗句灯饰亮起,夜晚被诗意的灯光照亮。身旁,万家灯火似长河;抬头,诗歌烂漫如星汉。
曾经的帕连村,在坐拥众多传统村落的腾冲中并不起眼。2019年底,艺术家信王军和他的团队来到这里,迈出艺术改变乡村的脚步。立足当地村落资源禀赋,融合古老民俗和现代艺术,带动文旅融合,激活当地经济发展。这个曾经被很多人遗忘的村落,成为“诗意村庄”。
温暖灯光,留住诗意乡愁
“大家注意寻找‘月亮’,我们帕连村可是有很多‘月亮’哟,可能在树梢,也可能在墙上,可能在诗歌中,看你能不能找出来!”五合乡文化站站长陈以晓一路前行,笑着提示村里的游客。
在他的提示下,记者一抬头,就见到月亮装饰高高悬挂在牛圈屋顶上。“月亮是光,艺术也是一束光,映照出传统村落的光彩。”一旁的信王军讲述了自己的艺术改造理念。
信王军曾于2017、2018年在云南省梁河县发起艺术活动,让单调的巷道变得生动有趣,引来众多游人。当时,帕连村正苦于无法找到发展亮点。于是,陈以晓向信王军和他的团队发出了邀约。
回忆刚到帕连村的场景,信王军历历在目:为了寻找艺术改造的灵感,他沿着村子转来转去。“大约晚上七八点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村子里有些昏暗,缺少一些温暖的灯光。”一个念头在信王军脑海划过:以诗歌为主题、灯饰为载体,再加上傣族特色,打造美丽的“夜帕连”。
村子里巷道交替纵横,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迷路。当夜幕降临,帕连村准时被诗歌和灯光点亮。一串创意字体写成的诗句彩灯,照亮大家前进的方向。信王军说:“从村头走到村尾,从现代诗到古诗词,一路穿过小巷,时间和空间元素交织其中,就像从现代穿越回古代。”
灯光元素被应用到村庄里的许多角落,“用艺术的方式,让这个傣族村落重新散发魅力,有了温度和内容,才会吸引更多年轻人。”信王军说。
艺术创作,激发内生动力
一台嵌在黄土砖墙里的电视机,上面标识着:“你们的美术馆”。
这里曾是一处闲置的村宅,通过艺术家团队的改造,成为一个由村民自主管理的乡村美术馆。
“美术馆不是我们的,也不是他们的,而是你们的。”信王军解释道,艺术改变村庄并不仅仅停留在墙绘,艺术应当与村民、村庄发生具体连接,只有这样,帕连村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村。因此,信王军决定和村民共同修建一座美术馆——“你们的美术馆”。
在与艺术家朝夕相处的生活中,村民们逐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五彩斑斓的涂鸦瓦片,建筑工人、村民们的即兴绘画,都成为美术馆收藏的作品。“你们的美术馆”刚建成,就举办了两次画展:第一次是改造这所美术馆的两名建筑工人的作品;第二次是当地村民杨正斌的画展。
“故乡很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
仅有13个字的短诗,被镌刻放置在“你们的美术馆”的房顶上。这首诗也是信王军最初改造村庄的灵感来源之一。
“‘故乡’两个字是情感的连接,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注入,将乡村交给生活在此处的人。乡村是村民们的家,也是游客旅途中的一个家。”信王军说,用创作来讲故事,让村民自己为村庄代言。
这一理念,最终落地到了村口的一幅壁画:《爱照相的小女孩》。画中的女孩名叫杨自煊,是帕连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姑娘。画中,她俏皮地举起照相机,用自己的镜头见证着村里的发展与改变。因为这张创意壁画,这堵普通的青砖墙已经成为村里的“门面担当”,更是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点”。
挖掘民俗,形成特色资源
一路走进织锦之家,只见几名村里的傣族妇女正在熟练地织锦。指尖翻飞、一梭一线,织工精巧、图案别致的傣族织锦在她们的手上绽放。别看现在织锦之家有声有色,傣族织锦技艺曾一度在帕连村失传。“恢复织锦技艺,既可以传承傣族传统文化,又能为村庄增加新的旅游资源。”陈以晓说。
白兴秀和几个姐妹是村里仅有的接触过织锦的村民。为了将这项技艺重新发扬光大,她们四处学艺,终于在云南龙陵县的一处傣寨找到了“师父”。最终,失传的织锦技艺在帕连村再度生根。
在白兴秀的家中,有一间专门展示织锦制品的屋子。白兴秀举起其中一块织锦展示,色彩艳丽、细节精致。有时,她也会做手帕等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做得越好越卖得上价。”
“乡村振兴离不开艺术。”陈以晓说,乡村文化可以通过艺术的注入被激活,而艺术的注入也为村落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帕连艺术村有了名气后,村里1/3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傣族姑娘杨秀改便是其中之一。杨秀改开起了“阿改小吃摊”,摊位上摆着新鲜采摘的水果,还有村里的软米、撒撇等特色美食,很受欢迎。
走进诗意小巷、艺术小巷,可以感受到诗意乡愁;走进织锦之家、竹编之家,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特色文化……如今的帕连村,一改过去面貌,转身走向“诗意帕连”。
帕连村村民杨正斌——
我在村里办画展
我叫杨正斌,今年49岁,是云南省腾冲市五合民族中学的体育教师。
几年前,一群艺术家来到了我们帕连村。听村里人说,他们来这儿,是为了通过艺术改造帕连村。
利用闲置老房子改造成的美术馆、村里墙壁的创意绘画、各种令人惊叹的艺术装置……经过艺术家的改造,短短几个月时间,村子就变了一个样。整个帕连村都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现在,来村里的人多了,村民们也变得“爱美”了。村民家门口,也不时摆上新种的花草。靠着这些艺术特色,村子里开起了农家乐,大家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艺术改变乡村,也改变了我。艺术家经常在村里创作墙绘,我有空就站在旁边看他们画。时间久了,我就有了尝试画画的念头。艺术家也鼓励我,还教我构图方法。没想到这一画,就停不下来了。自家民宿的墙上、瓶瓶罐罐、河边鹅卵石和檐上青瓦片,都是我的“画布”。村里的阿妈、少女,帕连村的田园风光,这些脑海中的画面都一点点变成画作,我也充满了成就感。
拿起画笔3个多月,我创作了20多幅作品。艺术家鼓励我:等我画满30幅,就给我筹办画展。“你们的美术馆”建成后,我如愿在村里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画展。月光下的山峦、正在劳作的村民、自画像……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是我的宝贝。
现在一到休息时间,我就琢磨画画,两三天不摸画笔就手痒。我对画画的热爱和坚持,还带动不少村民。现在,我们墙上装饰的创意瓦片,不少都是村民们自己画的。
以后,我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画作,画出更美的帕连村。(记者李茂颖)
《人民日报》(2023年01月17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