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面貌:贞丰县对门山村着眼乡风文明长远治理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初冬,走进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古朴且充满民族风情的寨门伫立,宽阔的布依铜鼓广场不时可见闲聊散步的村民,村里的道路宽敞明亮干净,错落有致的房屋统一粉刷后焕然一新,村民房前屋后开辟出一个个菜园、果园,里面蔬菜翠绿,冲散了冬天的萧瑟感……
“现在村里面房子粉刷过,看起来就跟刚建的一样,而且家家门口都有了个菜园,不用到地里就能摘菜吃,环境也变好,没有人乱扔垃圾,村子美得很哩。”村民余明晶说。
据了解,对门山村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乡村社会治理模式,通过组建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将“垃圾转运”“污水治理”“宜居农房改造”以及“五小园”(小菜园、小田园、小养殖、小商贸、小加工)建设作为提升村容村貌的主攻方向,并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对门山村通过规划引领,提升基础建设,持续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倡导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管共享,教育引导群众增强环境卫生意识,发挥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门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明远说。
村民在自家门口的菜园里采摘蔬菜
对门山村着眼乡风文明长远治理,通过成立村级互助会、娃娃团等群众自治组织,以法治约束人、以德治感染人、以自治要求人,让村民在红白喜事、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互助协作、相互监督;发动乡贤寨老组建老年协会,调解村级日常矛盾纠纷;制定村规民约、红黑榜等约束和激励村民行为,进一步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引导村民爱护环境卫生、提高个人素质,逐渐形成家庭和睦、邻里融洽、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风气。
“对门山村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对门山村村规民约‘十二则’深入人心,制定了余姓的‘余氏家训’,形成了‘国有国法、村有村约、家有家规’的良好风尚,并且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余明远介绍,对门山村依托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则”改编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进一步转变村民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同时,对门山村将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助力乡风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通过这些年发展变化,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群众找到发展的路子,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也不为人情所累,乱办酒席治理深入人心,群众获得感得到进一步增强。”余明远说,通过法治、德治和自治,对门山村实现了干群一心,把所有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了村里面的发展主要任务中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如今,对门山村形成了4500亩长线茶产业与数百亩短平快蔬菜产业相互依托的“一叶一果(茶叶和圣女果)”产业体系,完成宜居农房改造146户,布依铜鼓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卫生室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通村通组路宽敞明亮,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五小园”建设稳步推进,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慢慢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飛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