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县石庙镇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抓资源整合强产业打造致富增收新引擎
记者 王文彬 通讯员 韩坤生
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康家园自然村,南侧紧邻鲁北地区最大的平原林场——沙窝林场,北侧惠归路拓宽升级,自然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石庙镇将康家园村作为乡村振兴试点村,突出党建引领,厚植地域资源优势,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幅“产业兴、文化浓、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抓资源整合强产业,打造致富增收新引擎
康家园3500亩土地全部整体流转,把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充分整合农村闲置劳动力等资源优势,生产各具特色的乡村特色产品,推动形成资源集聚、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
策划包装千层底布鞋、古槐蜂蜜、手工老粗布等“土味”产品,发挥“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乡村产品优势,加快打造地域特色鲜明、市场价值高的乡旅优质品牌,不断提升“鹭栖小镇、幸福石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势利导,成立电商产业发展中心,整合农村老布鞋、手工粗布、柳编艺术品等乡土产品,建设线上“农礼铺子”,打造“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持续催化乡村经济活力;做大做强康家园品牌,加速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聚焦乡村民宿、共享农庄、康养基地、农耕体验、特色观光等新型业态,积极引进建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乡村产业全要素集聚、全链条赋能。
抓人才建设强队伍,夯实乡村发展新支撑
大力实施“沙里淘金”工程,汇聚农村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优秀群体,建立康家园村优秀人才库,注重把综合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担任村党支部成员、合作社理事,努力为农村改革发展积蓄人才活水。实施“人才归雁”计划,围绕收入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义工组织、学生教师、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人才返乡创业。
抓文化传承强特色,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繁荣兴盛农村特色文化,借势借力筑牢文化宣传主阵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写好文旅结合这篇大文章。以康园村民俗文化为基本载体,建设四段不同主题的民俗文化街,街道以墙体喷绘和实物展陈的方式,带领游客回味乡土记忆,游览体验“向往的生活”。汇聚老木匠、剪纸艺人等能工巧匠,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和木匠铺子,打造兼具生产、销售、体验、观光功能的新民艺综合体。成立戏曲协会,传承和弘扬鼓子秧歌,每年举行鼓子秧歌演出达30余场。与此同时,规划建设鼓子秧歌文化广场,打造集文艺演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突出“孝善康园”文化内涵,成立了以“扶贫、助学、孝善”为宗旨的康园孝义基金,潜移默化地将孝善精神在每个村民思想深处扎根。
抓自然优势强生态,创新乡村体验新模式
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推出“生态+旅游”“种植+休闲”模式,建设以“白鹭的森林”为主题的民宿院落,包括10间民宿套房和1间餐厅;开发林场周边土地,规划占地28亩的“健康田园”农耕体验区,种植蜜薯、甜菜、沙土山药等农产品,创新“体验式”乡村旅游,推出康家园村果蔬生态品牌,打造以种植为主,兼具采摘体验、游赏观光功能的生态田园体验基地,真正让游客享受静谧安逸的田园生活,游览返璞归真的自然风光。聚焦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功申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抓党建引领强组织,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持续深化“党建+过硬支部”建设,打造“红色驿站”一处,组织开展主题党日“五个一”活动,即重温一次入党宣誓、讲述一个红色故事、举办一次知识竞赛、举行一次专题研讨、学习一堂专题党课。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党群“心连心”志愿帮扶活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推进“全科大网格”建设,实现风险防控、矛盾化解“一张网”。
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鼓励有条件的党员群众入股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机制,为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