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农村金融
小麦栽培专家郭天财向总书记报喜:让国人年年都能吃上白面馍
2022-09-06 07:23:07 | 作者: | 来源: 本网综合

  小麦栽培郭天财:向总书记报喜 让国人年年都能吃上白面馍

  1953年6月,郭天财出生在愚公家乡——河南省济源县(现为济源市)深山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童年开始,他就切身感受了农村的贫穷艰难,经历了吃不饱肚子的折磨。“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郭天财说,上小学的时候,书包里总要带上妈妈蒸的菜团子,菜团子不扛饥,饿肚子的滋味让他刻骨铭心。1974年,高中毕业的郭天财被保送到河南农业大学。“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农业科学家,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白面馍、大米饭,不再饿肚子。”当年,意气风发的郭天财为自己立下豪言壮志。

  镜头回放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习近平下到田间,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向农技人员了解产量预测,向农户询问田间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要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又迎来熟悉的老友。

  田野的风拂过一望无垠的农田,扬起他花白的头发。40多年来,就是这带着泥土芬芳的乡野的风,把他满头青丝吹成了鬓发染霜。

  他就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农民口中的“郭老师”“郭小麦”。大半辈子都在和小麦打交道,他打趣自己“从馋嘴的小男孩已成了头发花白的小老头”。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这片麦田。

  在滚滚麦浪间,郭天财面对面向总书记汇报河南小麦生产形势。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荣耀、最骄傲的时刻。

  那天天朗气清,总书记走进田间,仔细查看小麦生长和籽粒灌浆情况,与农技人员、农民、农业合作社人员亲切交谈。从良种培育到间作套种,从降雨情况到病虫害防治,从田间管理到收获收割,从产量预测到村民收入,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说起来,我们都是搞庄稼出身的,看到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村里人一样感到很欣慰。用咱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总书记的这句话,从此在郭天财的心中被牢牢铭记。

  早已记不清来了多少次尉氏了,但今年郭天财来的尤其多。去年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和秋汛影响,河南1000余万亩小麦在适播期下限之后播种,晚播面积之大、三类苗占比之高、苗情类型之复杂,就连郭天财这样的“老把式”都前所未见。

  郭天财是小麦栽培方面的专家,用他的话说,“就像孩子,基因再优秀也要看后天培养。”春季是小麦促弱转壮、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那段日子他没心思坐在办公室,非得见了麦苗才行。“田管措施环环相扣,技术条条落实才能获得丰产丰收,我这心里才踏实啊!”他说。

  麦收时节,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第一个打电话告诉郭天财,沈家村3200多亩小麦今年每亩能收700公斤左右,亩均增产90公斤以上。

  郭天财终于露出笑容。夏粮丰收了,河南粮食安全的重担挑得稳稳的。

  就在同一片麦田里,石长锁对郭天财说:“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沈家村建立起了物联网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虫情信息采集设备等高科技装备,这些“软硬”科技彻底解放了双手,农民逐渐从“庄稼汉”变身农田管理者。

  沿袭千年的劳作方式悄然改变。“以前100亩地才有一口井,浇地时半夜起来就去排队,到中午还浇不上,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天也浇不了几亩地。”石长锁说,现在,村民只要点开5G智慧农业云平台,用APP绑定自家土地后,足不出户就能看到麦苗生长情况;点击灌溉任务,就能打开田里的智能喷灌阀自动浇地;需要施肥时,点击“智能水肥一体机”,水肥实现自动配比,通过地下埋管直接进田。“现在一人管几百亩地,人在外面打工遥控着种地,这都不是问题。过去我们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农民种地挑上了金扁担,科技给农业插上了‘金翅膀’。”石长锁说。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和农业生产高效融合,农田变得“聪明”又高产,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体面的职业。

  郭天财的好心情不仅仅来自沈家村,今年河南小麦丰收的喜讯一个接着一个:豫南邓州种粮大户刘飞的小麦平均亩产616.5公斤,比去年增产三成;豫西宜阳“洛旱22”千亩示范方刷新了全国旱地小麦的高产纪录;豫北卫辉种粮大户李道贵的200亩麦田亩产达到750公斤……

  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河南交出了这样一张亮丽的成绩单——夏粮总产量762.61亿斤,同比增长0.3%,其中小麦总产量762.54亿斤,夏粮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郭天财知道,从开局不利、转化良好到丰收在手,大灾过后的丰收确实来之不易,意义极其重大、经验弥足珍贵。这是河南牢记总书记嘱托,多年来坚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结果。

  兴奋间,他打开电脑,将新一年的丰收成果输入文件。文件里,是历年来河南的小麦亩产数据。无声的数字见证着河南农业的历史巨变,描绘着河南农村的日新月异。

  1949年,42.5公斤;2012年,392.9公斤;2022年,447.25公斤……

  “想跟总书记报喜,今年的白面馍又能吃上了。我们定会不负重托,让中国人年年都能吃上白面馍!”郭天财说。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