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为河南插上“新翅膀”
案例展示
苹果:2020年,郑商所支持的河南首个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落地。至2020年年底,共计向当地果农赔付1021.21万元,户均4080元,相当于0.34元/公斤的直接价格补贴。2021年该项目在当地再次启动,总承保面积3.3万亩(2020年为1.67万亩),这也是首个省级财政资金直接参与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
花生:2021年,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郑商所在南阳桐柏、驻马店正阳、开封祥符区开展花生“保险+期货”试点,总承保面积19.47万亩、折合现货4.28万吨,提供风险保障3.7亿元,财政资金补贴效应放大了60倍。近2万参保农户全部获赔,其中90%为脱贫农户,户均赔款近800元,保障水平较物化成本保险提升了322%。河南花生全链条风险保障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为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保险、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模式,做出了积极尝试。
玉米:2021年7月,河南遭受特大暴雨灾害,长垣市约10万亩玉米绝收,20万亩玉米受到较大影响。在大商所支持下,长垣玉米收入保险项目落地,承保面积15万亩,保障现货5.7万吨,服务农户4608户,最终实现赔付605.97万元。依托本项目,长垣农户平均减少损失约10%,为灾后产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长垣市政府计划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标准,扩大覆盖范围,保障农户的种植收入。
安农心 助力“油瓶子”工程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充足,尤其适宜农业发展,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1300亿斤,从“国民粮仓”到“国人厨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步步“升级”进程中,金融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业产业来说,构建一个现代化、立体化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尤其需要金融活水的“浇灌”。
近年来,“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在河南多点开花,涵盖花生、生猪、苹果、鸡蛋、玉米等农产品,打通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并以此为契机,撬动省级财政深度介入,为期货市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南样本”。
河南南阳市桐柏县毛集镇毛寨村的毛广多是当地的种植大户,和老伴儿管理着80亩花生地。相较于辛苦劳作,农民更担心来自“灾情”和“行情”的风险。
众所周知,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但更多时候,是农作物的价格波动风险令万千农民束手无策,“丰收却挣不到钱”成为农户经济利益受损的重要原因。
毛集镇上有很多像毛广多一样的农民,当遇到天灾作物欠收,或风调雨顺大丰收却卖不上价钱时,他们生产或加大投入的信心就会大受影响。
“年景不好的时候也想过不种了。花生的投入较大,怕来年还是卖不上价。”毛广多说出了自己的担忧。直到接触并参与了花生“保险+期货”项目,毛广多才打消这种顾虑。“多一点保障,就多一点把握”是他的切身感受。而花生“保险+期货”在河南的推广也给更多像毛广多这样的农民带去了福音。
“我理解的‘保险+期货’就是给我提供了一份最低保障,当价格低于我与保险公司的约定价格时,他们就会把差价补给我。”毛广多说,2021年花生价格低,“保险+期货”项目帮他拿到了6000元赔付款,增强了来年继续种植的信心。
有效保护并提升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要实现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在种粮农民的收入增长上,充分调动和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作为护航“三农”的创新金融工具,“保险+期货”模式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花生“保险+期货”项目总赔付金额1529.1万元,参保的19496户农户均获益,理赔面积19.3万亩。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作为国内最大的花生种植省,河南的花生种植面积、单产水平不断提高。2009—2020年,河南花生产量由416万吨增长至595万吨,其中2020年产量占全国花生总产量的33.3%。南阳市的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河南省第一。《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优质花生发展到2500万亩,油脂制品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
政策指引为河南花生种植产业发展绘制出图谱。河南作为花生第一生产大省,合理利用花生期货优化油料生产资源配置对保证我国油脂油料安全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系民生 守护“菜篮子”“果篮子”
作为传统的生猪养殖与调出大省,近十年来,河南生猪出栏量始终保持在4000万头以上,存栏量在3000万头以上。
但生猪养殖行业长期深受“猪周期”困扰,养殖利润随猪价大起大落,很多“小而散”的养殖户一旦亏损,便选择弃养或转行。大型养殖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提前出栏、淘汰能繁母猪等方式缩小养殖规模,控制整体运营成本以期待顺利抗过价格低谷。
河南封丘县生猪养殖大户贾志强对“猪周期”的感触颇深。他见过太多风口上的“造富神话”,也目睹过因深度亏损而“惨淡离场”的情景。虽然已经养了十几年的猪,但剧烈的周期性价格波动依然让他胆战心惊。
从2021年1月8日生猪期货上市,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已在河南遍地开花,这些项目大多由本土期货公司和在豫期货经营机构自发推动。在生猪期货和现货价格持续下跌过程中,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保障效果凸显,得到了当地政府、养殖户的充分肯定。
河南漯河郾城区养殖户刘忠海,去年5月底以1.38万元投保了600头育肥猪,1个月后项目到期,获赔21.5万元。虽然之后行情仍不乐观,但通过参与这次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刘忠海养猪的信心还在。
“由于生猪价格波动大,2021年5月启动的项目赔付效果很好,我们开展的项目一头猪能赔付300多元。这样自繁自养的生猪养殖户基本可以实现盈亏平衡,外购育肥猪养殖户可以弥补部分亏损。”大有期货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60个,保障金额3.73亿元,赔付金额1626万元,帮助800户脱贫户和13家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收益。今年前5个月,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累计实现签单保费8.58亿元,为2322万头生猪提供风险保障186.74亿元,已决赔付数量282.83万头,已决赔款6.89亿元,受益农户14.52万户。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期货”能帮助生猪养殖户和企业锁定收入和利润,提高养殖积极性。在国内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生猪稳产保供的背景下,生猪期货为生猪产业发展插上了“金融翅膀”,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的转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易参与、可持续的综合性风险管理工具。
红彤彤的苹果也可以与金融“牵手”。三门峡市是河南发展优质林果业的主阵地,被誉为“亚洲第一高山果园”。该市苹果种植面积约174万亩,年产量186万吨,位居全省第一,产值36亿元以上。其中,陕州区25万亩,是全国55个优质苹果基地之一。
苹果产量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价格波动也是苹果生产面临的重要不确定性因素。
“自从参与了苹果‘保险+期货’,再遇到果价下跌我们也不怕,因为树上套着袋的苹果已经有了金融保障。”陕州区石原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尚文峰表示,他所在的合作社有成员200多户,2020年苹果“保险+期货”试点实施后,他便引导社员积极参保,合作社也成为首批尝到甜头的农业主体。
探新路 引入省级财政“增点扩面”
尚文峰提到的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是河南省财政厅与郑商所联合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实施的试点,亦是该领域首次由地方财政与交易所联合开展的试点项目。
一直以来,保费来源都是“保险+期货”在农业领域全面开展的阻力。目前保费构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交易所补贴一部分,地方政府或其他机构出资支持一部分,农民、合作社或企业自筹一部分;另一种是政府和其他机构支持一部分,农民、合作社或企业自筹一部分。
因此,推动地方财政进行保费补贴,形成“政府+外部资金+农户+银行+期货公司”多方分担机制,是解决保费来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决定“保险+期货”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1年河南财政支农“加码”,除了三门峡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还依托花生期货开展了花生“保险+期货”试点,确定两年试点期限,预计总保费2000万元。
今年河南省财政厅再度与郑商所深度合作,在2021年的桐柏、正阳、祥符区基础上,新增邓州、内乡、兰考、宜阳4个县(市),预计承保种植面积40万亩,较去年翻一番。这对打造河南“保险+期货”典型样板、助推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花生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应,也为“保险+期货”试点的复制、推广提供了有益参考。据悉,这是河南财政连续第三年参与“保险+期货”试点项目。
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规模种植合作社和已脱贫农户积极参与“保险+期货”试点,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目前,“保险+期货”试点正撬动更多政府资源,推动形成财政介入并主导试点建设的新局面。有市场人士评价,地方政府对“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意向增强,愿意提供配套财政补贴,是“保险+期货”模式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体现。
仓廪实而天下安。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当前,“三农”工作已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需要农业保险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上发挥更大作用。“保险+期货”连续六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在产业帮扶、精准帮扶等方面开启了新模式,更在提高农业财政补贴效率方面提供了新思路。能够转移和释放农业生产者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权)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形成金融支农综合体系,助推特色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粮食市场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各国就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去年河南省遭受了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双重冲击,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河南省财政厅厅长赵庆业日前在期货服务乡村振兴(河南)论坛上表示,灾害面前,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更加凸显,是农民稳收增收的保障。
随着“保险+期货”试点的推进,业务模式不断优化,从单一价格保险到价格与产量相结合的收入保险,再到全产业链主体参与的“保险+期货+订单农业”“保险+期货+银行(信贷)”“保险+期货+互联网”等,品种涵盖花生、苹果、玉米、生猪、鸡蛋等,规模不断增加,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更完善,模式更系统。切实让农民感受到了“收入有保障、销售有渠道、生产有资金”。
今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优势再造的意见》,提出深化苹果、花生等品种“保险+期货”试点工作,推动将其纳入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范围。引导省内重点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开展“期货+订单”“期货+信贷”等业务,逐步形成金融支农综合服务体系。7月20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期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期货+”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期货+”服务,以“期货+保险”“期货+信贷”“期货+订单农业”等方式,助力农户稳定种植收益、产业企业规避市场风险,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农综合服务体系。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期货市场正用其特有的方式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