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邓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 聆听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水清岸绿、鱼虾满塘,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科普宣教……近日,记者沿邓十画廊走进邓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聆听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这里之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土区,周边除了一个大坑啥也没有,现在变成千亩荷塘和盛达智慧农业示范园,既能观景,还能务工,而且就在家门口,可方便了!”提起村里近几年的新变化,邓州市张村镇赵楼村村民李改梅高兴地说。
昔日的废弃取土场,摇身一变成了栈道荷塘、黄金沙滩,吸引周边游客纷纷“打卡”。邓州市盛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示范园已投资2.5亿元,实施取土场生态修复工程,将之打造成集乡村振兴、研学科普教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了“绿水青山”的保值增值。
“这里只是三产融合区中的一景。”
邓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试验区包括十林、张村、文渠3个建制镇,74个行政村,367个自然村。目前,试验区引进牧原集团、黄志牧业等6家龙头企业,集中流转土地,在一产方面发展杂交小麦、特色杂粮、猕猴桃等种植,在二产方面开展猕猴桃、杂粮深加工和芝麻油、黄酒生产等,在三产方面按照“全域旅游、农文旅联动”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试验区形成了“一条河润泽一方宝地”的喜人景象,建成了“一个园生出一座金山”的生态产业园,打造了“一个村头顶一串光环”的生态旅游村。2021年10月,邓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堰子河一角
邓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包括十林、张村、文渠3个建制镇,74个行政村,367个自然村。三产融合区组织实施一系列建设工程,堰子河小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湍河与张岗水库灌区水系连通、南水北调原取土区复垦形成千亩莲鱼荷塘、盛达智慧农业示范园、3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万亩艾草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村屯四旁植绿增绿、千亩国储林和经济林、邓十画廊油菜花海等特色种植,香麻油和黄酒传统加工等等,打造了集生态农业、林果花卉、生态旅游、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建设示范区。
邓十线画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之一,三产融合试验区只是邓州市创新实践、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邓州市始终围绕‘绿’字做文章,筑牢生态屏障。”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介绍,邓州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为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邓州市强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改变传统耕作方式;结合百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养殖业;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全面杜绝污染排放;大力推行育林绿化、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进太阳能进村入户,推行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沼气池“四改一池”工作,建设公共清洁设施,建立卫生制度,推进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作。还通过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依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坑塘整治和美丽乡村等项目工程实施,建设了一大批生活污水处理站、大三格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对全市578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进行全面排查治理。
壮士断腕保环境、围绕“绿”字做文章、建设湍河国家级湿地公园……邓州在保水、护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记者手记
生态为本、产业为基、富民为纲,激发“三产融合”发展活力。2021年邓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60元,比2020年增长8.5%。在勇担重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同时,邓州市敢于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融合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擦亮了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市的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