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河南在线
文坛大家聚中原: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在河南·戏剧幻城覆斗书场举行
2023-04-16 07:55:12 | 作者: | 来源: 河南日报

  文坛大家聚中原: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在河南·戏剧幻城覆斗书场举行

  4月15日晚,颁奖盛典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覆斗书场举行。寻文明之根,攀文学之峰。4月15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在河南郑州举行。文坛大家聚中原,共襄文学盛事,这是该论坛自举办以来首次在北京以外举行。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出席活动。

  此次论坛群英荟萃,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柳建伟、刘震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东西,云南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范稳,著名作家艾伟、韩东、孙晶岩、葛亮、石一枫、笛安、杨知寒等,共同见证这场文学盛事。

  在当天晚上的颁奖盛典上,揭晓了《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22年度长篇五佳作品及第二十四届《当代》文学拉力赛2022年度奖。荣获《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22年度长篇五佳作品的是:葛亮《燕食记》、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王跃文《家山》、魏微《烟霞里》、邵丽《金枝(全本)》。

  第二十四届《当代》文学拉力赛2022年度奖颁奖。荣获年度长篇小说的作品是:艾伟《镜中》、笛安《亲爱的蜂蜜》;荣获年度中篇小说的作品是:张炜《橘颂》、韩东《再婚》;荣获年度短篇小说的作品是:张惠雯《县城美人(二题)》;荣获年度纪实作品的是:孙晶岩《中国冬奥》;荣获年度青年作家的是:苏更生、杨知寒;荣获年度致敬作家的是:梁晓声、徐坤。

  据了解,本次评选首先参考各种期刊、机构、媒体榜单和全国作家、评论家、书评人推荐,汇总出48部2022年发表或出版的中文长篇小说向社会公布,发起读者投票,并邀请全国各省市评论家、作家、刊物主编和媒体代表50余人进行了专家线上投票;同时组成了以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领衔,11位专家组成的评议专家委员会进行投票。这三部分票数汇总之后,排名前五的作品为2022年度长篇五佳作品。

  《当代》杂志于2004年启动长篇小说年度佳作评选,凭借专业性与公正性,在业界和读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往届获奖作品中荟萃了诸多精品,如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毕飞宇《推拿》、刘慈欣《三体》、迟子建《群山之巅》、格非《望春风》、李佩甫《平原客》、张翎《劳燕》、李洱《应物兄》、徐则臣《北上》、徐怀中《牵风记》、梁晓声《人世间》、阿来《云中记》、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等,都代表着当年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专业性强,社会影响力大。

  《当代》文学拉力赛创办于1999年,由读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为最喜爱的作品投票,每期《当代》刊发作品中得票最高者为拉力赛分站冠军,年终再评出年度单项奖。

  颁奖典礼上,穿插举办了“长篇小说:远走与回乡”——小说家高峰对话,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震云作主题演讲。刘震云演讲时引古论今,从《诗经》说到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再说到当代“文学豫军”,幽默风趣地阐释了河南文学的发展进程和脉络。刘震云的四部作品获得过当代文学论坛五佳,所以他说“我对这个奖很熟悉”。作为河南老乡,刘震云认为河南人身上有“能吃苦、能吃亏、很幽默”的特质,这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底色,让他的作品“更河南”。他感谢当代文学论坛来河南举办,认为这为河南的文化发展贡献了一个新的元素,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一定会为《当代》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让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

  ●地坑院里的文学课

  对话大家

  “阅读纸质书,姿态可以很放松,也让人更专注”

  “河南人对生活极其有热忱,有劲”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滋养了河南文学这棵大树”

  “无论是作家还是编剧,都要提高写‘平凡生活’的能力”

  □本报记者张冬云胡春娜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丛博

  地坑院,夯土墙,暮春的熏风中,缘墙而上的蔷薇初绽,阳光正好。这是4月15日下午,一个美好的周六。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一处地坑院内,梁晓声、柳建伟、石一枫三位作家用60分钟,完成了一场话题广泛、深刻又动人的对话。

  三位作家中,74岁的梁晓声最年长,他身着咖啡色薄棉服、深色长裤,清雅爽朗。南阳镇平人柳建伟60岁,身着黑红相间格子衬衫,言谈举止严谨沉稳。梁柳二人均为茅盾文学奖得主。44岁的石一枫是《当代》杂志副主编,鲁迅文学奖得主。他着休闲服牛仔裤运动鞋,欢脱随和。年纪不同、个性迥异的三位作家,就同一个问题,往往会生发出多个角度,听来妙趣横生。

  地坑院,是河南特有的民居,被称为“地下四合院”,全由夯土筑成。地坑院顶上,遍布随风摇动的绿色麦浪,麦穗已秀,鼓鼓沉实。它象征着收获、繁衍,象征着黄河水哺育的丰硕果实,象征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在这样的一处所在,安排这样一堂大家文学课,对作家和听众而言,皆是生命的享受、精神的盛宴。

  “读纸质书是精神的漫步和享受”

  读书,是作家们的生命必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读书史。

  快节奏的当下,作家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是怎样的呢?

  梁晓声喜欢在安静环境里沉浸式阅读。他说:“阅读纸质书是精神的漫步和享受,姿态可以很放松,也让人更专注。偶尔听书也很享受,但和看书感受不一样,听书不能过多沉思也不能勾画,而看书时会对文字更加挑剔。”

  柳建伟认为互联网丰富了阅读媒介,“如今用软件听书的读者越来越多,作为新的传播方式,听书丰富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石一枫工作繁忙,乘坐地铁公交的碎片化时间,成了他阅读的主要时段,“我近期最酣畅淋漓的一次阅读体验,是在这次从北京来郑州的火车上,因为时间比较完整。我认为交通工具最能检验文学作品,能在地铁上读进去的书,说明真的好看”。

  石一枫针对青年读者强调,阅读可以由兴趣主导,觉得有意思、好玩就看,不用非得“上点档次”。身为杂志副主编,他不忘给杂志打打广告:“更推荐大家读文学杂志,一般十几块钱或二十几块钱一本,能看几十万字好几篇小说,性价比高。”

  “河南人对生活极其有热忱,有劲”

  坐在地坑院里,梁晓声环顾四周,缓缓说道:“我梦想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环境,而不是北京的别墅区。在这儿,晒太阳看蔷薇,出门见麦田。”

  地坑院的蔷薇已爬满了半墙,梁晓声期待蔷薇爬满墙时能再来此地。

  石一枫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两个“死党”都是河南人。他说:“他们对生活极其有热忱,有劲,吃饭要吃一口面,会吃会玩却绝不耽误工作,他俩后来发展得都很好。我第一次来河南,就是大学毕业后跟他俩一起去开封。我印象里的河南人,有娱乐精神,有生活激情。”石一枫看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百亩麦田,喜欢得不得了。“他恨不能两个月后回来割麦。”柳建伟看着他笑言。

  柳建伟是当代著名作家、编剧,他的时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脍炙人口。他会经常回家看看,清明节假期还回南阳参加了创新创业大会。他关注故乡的发展:“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河南有三项。河南文旅蓬勃发展,比如,‘只有河南’做的是中原的根文化,就很好。”

  “影视要在资源整合上再花些力气”

  “山东拍了《闯关东》,山西拍了《走西口》,我们河南的文化如此厚重,为啥没有一部现象级的影视代表作?河南对于影视作品和影视产业的认识,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距离。”谈起这点,柳建伟说,河南有众多优秀作家和丰厚题材,要在资源整合上再花些力气。

  关于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传播,身为著名编剧的柳建伟尤其有话要说:“一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观众甚至以亿计。作家卖书100套,受众才多少?”柳建伟记得20多年前,他的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突出重围》在央视开播,观看人数、传播量级都是惊人的。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成为2022年“剧王”,更佐证了柳建伟的这一看法。

  在梁晓声看来,无论是作家还是编剧,都要提高写“平凡生活”的能力,把寻常生活写成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拍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这对河南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让文学扎扎实实自然生长”

  石一枫认为,如果人们天生爱琢磨,讲究说话要说出机锋来,这个地方的文学水平就差不了,“河南人爱‘玩’话,有时就是话里有话,功夫在诗外。河南人‘玩’话,刘震云是杰出代表”。

  从古至今,河南都是文学沃土,文学豫军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力量。柳建伟对家乡一往情深,他说:“南阳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处。南阳作家群中,大家熟悉姚雪垠、二月河,宗璞也是南阳唐河人。中国‘科幻三杰’之一的王晋康也是南阳人,出了21卷文集。”

  柳建伟说,十届茅盾文学奖中,河南籍获奖作家有9位,数量居全国之首,“河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滋养了河南文学这棵大树。河南文学只需要扎扎实实、自自然然地生长,它就会不停地结出大倭瓜来”。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