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河南在线
周口全力打造营商品牌 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2022-07-30 07:59:59 | 作者: | 来源: 本网综合

  扶沟县人社部门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村民搭建就业平台,让企业用工有保障。这是7月28日工人在企业车间检查蛋品。宋福星摄

  □本报记者方化祎李昊本报通讯员岳建辉

  “有了这笔退税款,企业就能购买原材料加快生产,弥补因疫情造成的亏损!”近日享受到退税政策的河南护理佳纸业热力公司负责人陈传波说。为稳住经济大盘,今年以来,周口市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给企业送去“真金白银”,“退、免、缓、减”28.22亿元,极大提振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这不是周口首度针对实体经济纾困释放利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严峻考验,周口市委、市政府紧扣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千方百计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持全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上半年周口“喜讯”不断:夏粮喜获丰收,并创下总产、平均亩产、一等麦占比等5项历史新高;期盼已久的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式获批;被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市,获中央财政支持资金5亿元;市县一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深入推进,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咬定目标

  昂扬“进”的状态

  受疫情、国际市场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今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6月1日,周口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经济工作,贯彻落实近期中央、省委关于稳住经济大盘系列决策部署,提出要全面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各县(市、区)、各部门闻令而动、尽锐出战,以“人一之我十之”“一天当成两天用”的精气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奋力写好高质量发展的半年答卷。

  走进周钢产业园一号高炉房,工程师正通过电脑传达指令,控制龙门架将出炉的钢材送到指定位置上。“虽然投产时间不长,但我们的订单已经多得供不应求了,许多商户都在排队等候产品。感谢政府的支持和帮扶,帮我们缩短了工期,降低了企业的施工成本。”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周口市委、市政府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推动企业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增添动力。1—5月,全市新签约项目156个,总投资1163.23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及重大骨干项目57个,总投资476.26亿元。

  精准施策

  扛起“稳”的责任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力与信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周口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2022年粮食稳产增产对于稳物价、稳预期、稳大局的特殊重要意义,抢抓农时,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打好“三夏”生产这场硬仗。

  开设农机转运绿色通道,切实保障农机跨区域作业,组织乡村夏收帮扶队6475个,全力保障1106.5万亩小麦颗粒归仓;抓紧抓实夏种夏管,落实好一次性农资补贴等政策,全面完成800万亩玉米、121万亩大豆、2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夯实了全年粮食丰收基础,为全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场主体稳,经济大盘才能稳。为全力贯彻落实好国家稳经济33条、省政府24条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周口市委、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34条地方“政策包”。随着一项项惠企纾困政策靠前发力,广大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明显提升。

  “是驻企服务官主动提前对接,帮我们第一时间拿到了车辆通行证,疫情防控期间生产一天也没有停止。”天瑞集团周口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贾亚通深有感触地说,公司每天都要从平顶山、许昌购进大量原材料,一旦供应不及时,不仅会造成停产,还会影响公司产品涉及的阳新高速、沈遂高速等多个重点工程建设。

  保货运畅通,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周口市交通部门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畅通全市骨干路网,优化卡口查验,指导企业申领全国统一式样的通行证2万余张,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

  数据显示,1—4月,周口全市客货周转量185亿吨公里,位居全省第一。

  提升服务

  打造“优”的环境

  聚焦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周口市委、市政府持续改革创新,全力打造营商品牌,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该市第一时间研究出台《周口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2版)》,全面实施营商环境“1+21”优化提升行动,打出政策“组合拳”,释放政策“新活力”。

  在全市范围开展“送政策、做服务、解难题”助企惠企专项行动,推动政策直达末梢、直达企业。“多亏了你们帮忙解决资金和用人难题,我们的厂房主体已经完工,马上就要投产了。现在,公司国内外订单需求良好,全年的外贸销售额有望增长60%以上……”鹿邑县迪雅思化妆用具有限公司车间内,公司负责人黄纯杰高兴地告诉前来回访的该县纪检监察干部。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周口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立足企业需求,紧扣便民利企,建好“周到办”“助企来”等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政务数据互联共享,用科学高效的“千方百计”,谋求营商环境的“精雕细琢”。

  企业开办递交窗口数从7个变成1个、跑动次数从8次变成1次、承诺时间从7天变为1天、申请材料从15份变为1份,极大提高了企业开办效率。同时,依托周口市“助企来”惠企服务平台,打造精准匹配、数据核查、系统智审、政策测算等功能模块,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使“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有效降低企业获得政策资金难度。

  如今,良好的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正成为吸引投资兴业的“强磁场”,让更多企业看好周口、选择周口、扎根周口,助力周口在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淮阳区隶属河南省周口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多处风景名胜。近年来,淮阳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变为了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城区。2021年度,淮阳地区生产总值304.1亿元,迈过300亿元大关,增长7.2%,增速居全市第四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增速居全市第二位,高于全省17.5个百分点。全区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本次淮阳区调研之行中,环球网县域经济调研组对淮阳区的营商环境、产业规划以及遗址景区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作为市场主体赖以生存发展的要素之一,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当地招商引资的数量、质量,也影响着地区内的经营企业,进而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就业、财税收入等产生着重大影响。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市场的监管、对于相关程序的合理把控以及对于企业的帮扶与引导。

  近几年,周口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牢固树立“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的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的举措,着力营造了“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营商环境。同时,该区建立“一个企业一套方案”精准化服务机制,即“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一企一员”专业化服务“一企一档”全程化服务,确保企业和群众业务办理流程走得顺、问题解决得好,为企业建立起一套从注册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成长档案”也给群众带来便捷的办事体验将都办代办服务真正变“企业群众办”为“政府帮代办”。

  在淮阳市民中心,调研组一行人看到了部门较快的办事效率、认真的服务态度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承接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重要载体、淮阳“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新地标,淮阳市民中心整合了综合受理、人社服务、医保服务、工程建设审批、税务服务等13个分散办事场所。市民中心共有四层,在窗口设置和公共空间布局上,充分考虑企业群众办事便捷度和舒适度相结合,服务性和功能性相兼容,紧凑型和共享性相适配,同时,为了方便服务群众,市民中心还提供免费邮寄、免费复印等服务。

电商助农大有可为

  淮阳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位于淮阳区腾飞路与工业一路交叉口,总体建设1.8万平方米,可以容纳100家以上规模网商,主要规划建设六区二中心一基地:电商运营区、配套服务区、创业孵化区、电商培训区、商务洽谈区、产品展示区、电商管理服务中心、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及网红直播孵化基地等功能。现已孵化电商企业100多家,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50多家。

  在商品展示区中,调研组看到“泥泥狗”“芦苇画”等淮阳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产品。据了解,针对这些产品,淮阳区政府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推动对文旅产品创意设计、包装和推介,将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商品,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开发出一批特色鲜明、制作精良、物美价廉、便于携带的“淮阳品牌”。

  2021年全年淮阳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93.18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60.59亿元,农产品网上销售额2.32亿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的项目建设契机,园区走出了一条“互联网+运营商+电商企业+农户”的电商工作新路子,已成为淮阳区传统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同时,农村农产品的产业链的完善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销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农民收入,并且吸引了大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建设,对区域的乡村振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塑料制品产业是淮阳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淮阳塑料制品产业领跑全省、叫响全国。淮阳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中小企业(塑料制品)特色产业集群”“河南省塑料制品之城”“中国塑料制品之城”等称号。特别是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引导和扶持下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塑料管材和薄膜制品产销规模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并拥有自己的品牌。今年3月份,淮阳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塑料制品之城”称号。

  作为塑料制品的领头企业,河南联塑实业有限公司采用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车间自动化程度在70%以上,并且还加快了智能化升级步伐,在每条生产线的重点工序都安装了高清摄像头,不仅加强了企业管理,也为客户实时查看订单生产安装了‘千里眼’。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通过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升了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有力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淮阳区塑料制品有70个系列、7000多个种类,产品销往全国30个省份,并出口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截至2021年底,淮阳塑料制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如今,淮阳区拥有100余家塑料制品企业、1.7万余名从业人员,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关联产业年产值303.2亿元;全区年产塑料管材和塑料膜48万吨、塑胶30万吨、聚乙烯薄膜18万吨、塑料编织袋6.2亿条,占河南省塑料制品市场份额的29%。

黄花菜开成“致富花”

  淮阳区地区生态环境优越,现有耕地93763.47公顷,是小麦、玉米的主产区,同时也是黄花菜、花生、大蒜的主要出口基地。近年来,淮阳区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累计投入涉农资金51.6亿元,实施农业产业项目563个。

  淮阳黄花菜,是我国最古老的黄花菜主产区之一。其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五百年前。黄花菜一般生长在山地、丘陵等贫瘠的土地上,而唯独淮阳黄花菜产于平原,独具“双层六瓣、七个花蕊”,加工馏晒后,色泽金黄,菜条丰润,油性大,弹性强,久煮不烂,鲜嫩甜脆,品质之优良居全国黄花菜之冠。金农实业有限公司据此优势条件,根据当地的独特的加工方式,赢得了全国黄花菜的市场。淮阳黄花菜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淮阳黄花菜”地域品牌的形成,对淮阳黄花菜声誉的提高、国际市场的拓展及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作为历史古城,淮阳区文化厚重,人杰地灵,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全国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16处,是龙图腾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陈、胡、田、袁等五十多个姓氏都发源于此。悠久的历史也带来了大量的历史遗址,太昊陵是其中最为出名的遗址之一。该遗迹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是太昊陵举行庙会的日子,在这段期间,游客数日达数十万,是淮阳区每年的盛况之一。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龙湖由东湖、南坛湖、柳湖、弦歌湖4个湖区组成,面积1.6万余亩,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湖水环抱淮阳古城,古城屹立水中。这种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融洽结合的景观引来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此外,淮阳龙湖荷花历史悠久,是中原地区原始的原生态荷花种群,被誉为“神州第一荷”,荷花不仅是周口的市花,也是“老家河南·五朵金花”文化旅游品牌协作体中的一员。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2022年3月,首届“周口荷花节”被河南省节庆办列入省级节庆活动目录。

  以太昊陵和龙湖等遗址景区作为依托,近年来,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委、政府以打造“羲皇故都·水城淮阳”“ 一湖一城一会一节”等知名旅游品牌为抓手,夯实产业基础,推进改革创新。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上做出了很多探索,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用旅游的载体繁荣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