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河南在线
在家门口创业 与故乡厮守:民宿店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咐 靠乡村旅游实现致富
2022-09-10 06:36:46 | 作者: | 来源: 本网综合

  在家门口创业 与故乡厮守:民宿店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咐 靠乡村旅游实现致富

  新县田铺大塆,沿着村间小路,走进“老家寒舍”民宿店,韩光莹的爱人正在忙着。“总书记来了之后,民宿生意很红火,电话不断。”韩光莹兴奋地说。在韩光莹带动下,10多户乡亲开办民宿。在老家寒舍旁边,有一家叫“易田铺”的民宿,主人叫韩光礼。起初,房子是土坯房,一直闲置,无人问津。在韩光莹的帮助下,韩光礼把屋里屋外进行了修缮,如今,家具家电、网线、独立卫生间一应俱全。

  镜头回放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在“老家寒舍”民宿店,习近平仔细察看服务设施,同店主韩光莹一家围坐在一起交谈。韩光莹告诉总书记,他是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近年来靠乡村旅游实现了增收,还带动乡亲们发展民宿走上致富路。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他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诗句,也是如今“老家寒舍”民宿店主韩光莹的生活写照。

  小菜园是韩光莹今年年初从80多岁的老母亲手中接过来的。他遍寻青砖,砌筑为墙,购得旧木,搭建门头,精心打理半年之后,各色菜蔬青翠欲滴。

  一大早,他提着菜篮子下地,黄瓜青翠、豆角颀长、荆芥风华正茂、茄子憨态可掬。随手采摘下,半个小时后就做成简单却美味的早餐,摆在“老家寒舍”客人的桌子上。

  时光回溯到2019年9月16日,那是韩光莹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那天,他早早就去村口的河里捞了嫩绿的野生菱角,去附近山里摘了清甜的野生猕猴桃,再加上板栗、桃子、大枣等,红红绿绿摆了一桌子,看着甚是喜庆。“老家寒舍”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这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在“老家寒舍”民宿店,习近平仔细察看服务设施,同店主韩光莹一家围坐在一起交谈。

  “总书记说,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这话不单我牢牢记在了心里,所有田铺大塆村民都记在了心里。”韩光莹说。

  总书记能光临自己的“寒舍”,韩光莹非常自豪。小院不大,却移步换景,古韵怡然,都由他一手打造。韩光莹少时爱读《红楼梦》,小院的设计也受到了红楼美学的影响——院门外种植一片绿竹,似潇湘馆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推门设置一处景致,像大观园的“曲径通幽处”。

  说起这家民宿创设的渊源,还要从韩光莹漂洋过海那天算起。2012年年初,韩光莹离开家乡去韩国一家造船厂打工,此后4年,为了节省路费,他不曾回过故乡。2014年的一天,他在网上刷到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的消息,家乡大塆村赫然在列,枯燥的异国打工生涯,照进一道亮光——归国!回家!投身到家乡美丽乡村建设的洪流中去!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更加归心似箭。从倒计时400天开始,他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倒计时表,每过一天,画掉一格,意味着距离家乡更近一步。

  有过“留洋”经历,见过世面的韩光莹在家乡找回了“根”——他依照现代民宿设计理念精心改造了老宅,建成田铺大塆第一家民宿。2017年4月26日,“老家寒舍”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眼看着韩光莹的民宿生意火爆,订不到房的游客只能回县城住宿,村民们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商机,纷纷参与其中。不几年的工夫,田铺大塆已经成为知名度、美誉度很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周边乃至外省的游客都慕名前来“打卡”,世代种田为生的田铺大塆人摇身一变成了时髦的旅游从业者,挣得盆满钵满。

  “总书记到我家做客之后,我更加认定了要做好乡村旅游的想法,做大田铺大塆的民宿规模,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从2019年9月至今,韩光莹一直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旅游旺季,“老家寒舍”一房难求,成为整个村子最有人气的地方。他的妻子除了照顾民宿,还负责民宿旁边的土特产、工艺品店,团扇优雅、油伞古典、野菊飘香。

  民宿与工艺品店的收入,早已远超韩光莹当年出国务工的辛苦钱,也超越了他当年返乡创业时的预期,日子越过越红火。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终于可以团圆在一起,在家门口创业,与故乡厮守。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韩光莹发挥创业带头人作用,牵头成立民宿合作社,建了民宿接待中心,所有民宿规范经营,统一管理,携手共赢。目前,村里的民宿已达20余家。

  现在的田铺大塆,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交通条件便利的优势,田铺大塆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除了特色民宿,还形成了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今,韩光莹忙时种菜待客,闲时听雨煮茶。他表示,自己虽然50多岁了,却感觉越来越有干劲,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现代版的“归田园居”,正在韩光莹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

  01:30

  新华社郑州4月22日电题:“总书记为我们找准了发展的定位”

  新华社记者翟濯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6日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时,来到了“老家寒舍”民宿店店主韩光莹家。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韩光莹。

  【情景回放】

  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村间小路,走进田铺大塆一家家创客小店,了解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在“老家寒舍”民宿店,总书记仔细察看服务设施,同店主韩光莹一家围坐一起,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韩光莹告诉总书记,他是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近年来靠乡村旅游实现了增收,还带动乡亲们发展民宿走上致富路。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韩光莹心声】

  时隔近3年,每当想起那天的情景和总书记的话,我内心就充满激动和温暖。

  过去,我们村的乡村旅游处在“原生”状态,没有科学统一规划。这几年,政府在帮助我们发展旅游业和进行村容村貌改造时,落实总书记的要求,特别注重保护村子原貌。房屋很少推倒重建,基本是修旧如旧;道路则用青石板铺设,还原古朴的味道。风貌保存好了,乡愁也留住了,这样的乡村谁能不爱?

  乡亲们心里感激,是总书记为我们找准了发展的定位,指引我们走上了美丽乡村之路。

  因为山美水美,许多摄影师也走进了田铺大塆。从迎春花开,到桃花开、樱花开……照片就是名片,口碑就是“广告”,我们村子名气越来越大。

  这两年,我们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到田铺大塆旅行和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越来越多。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免费开放“老家寒舍”供大家参观,有时还会向游客讲述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红色故事。

  我想,只要路子走对了,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子像田铺大塆一样红火。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