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书风为出彩中原注入源动力:书法艺术在河南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引子:照亮文明的一束光
2022年6月,跟随着大型纪录片《殷墟》摄制组的脚步,我们在古城安阳处处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殷墟博物苑内的甲骨文灯笼、甲骨文碑林;殷墟博物馆内甲骨文出土时震撼的老照片;中国文字博物馆内展示出的汉字的前世今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许慎文化园汉字大道。焦海洋摄 |
殷墟甲骨文。 |
①王铎书法。 ②熹平石经残片拓片。 ③千唐志斋展厅。 ④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展板。 ⑤《说文解字》书影。 |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民族的基因。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仍然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有了文字,历史的长河就不再断流、干涸。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正俗之别、繁简之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汉字独具的生命力、创造力、表现力、凝聚力和影响力,铸就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河南是甲骨文发源地、汉字的故乡,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资源。3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于中原大地上。文字像一束光,照亮中华文明的前进之路。
神秘“天书”待破译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宋·李清照
文字是交流记录的工具,中国文字是什么时候、怎么诞生的?神话传说、历史记载、考古发现都有自己的记述角度和方式。
河南省南乐县有仓颉陵、仓颉庙,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这里曾被北宋名臣寇准称为“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人们敬仰仓颉,是因他创造了中华文字,被尊为“万圣之宗”。
关于仓颉造字,《淮南子》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力量为何如此巨大?
唐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张彦远解释说:有了汉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典籍中记载的文字创造者还有比这更古老的。
太昊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太昊伏羲,人文始祖。他创造了文字,让远古人告别蒙昧。周口市淮阳区有太昊陵,纪念这位“人祖爷”一画开天的功绩。
伏羲、黄帝、仓颉,这些都是古代明君、圣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典籍里为后人膜拜。
考古工作者,则通过田野调查,去寻找文字的踪迹。
黄帝故里在新郑,新郑有座具茨山,是中岳嵩山伸向东南的一条支脉,是一座黄帝文化山。近年来,当地文物爱好者在此地发现了大量岩画,分布在新郑、新密、登封、禹州交界处的山野间,初步统计有近3000幅。
中国岩画的分布,传统上都认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茨山岩画的发现,说明中原地区存在规模大、分布广、种类多的古代岩画。与阴山岩画等以图案为主不同,具茨山岩画以圆形凹穴为基础的抽象构图为主,间以方形凹穴和各种沟槽,主要形象包括梅花状圆形凹穴、双排状圆形凹穴、棋盘状网格和混合图形等,与巨石、祭坛等组成规模宏大的古文化遗址群。
继具茨山岩画之后,我省的方城、叶县、南召、舞钢等地相继发现了同类刻凿岩画,分布范围之广、体量之巨大、形式之多样,在岩画界引起轰动。
这些岩画是不是文字的源头,专家们见仁见智,专家们公认的是,岩画是文字出现之前的符号象征系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具茨山,与三皇五帝之一的黄帝有时间、空间上的密切联系,人们很容易将中原岩画与中华民族起源和早期文明联系起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潘伟斌曾建议,应将岩画和中华文明探源结合在一起综合研究。
郭沫若说过:“在甲骨文之前,汉字已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展过程。”
在田野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在古人日常生活所用陶器上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从8000多年前的贾湖遗址一直到夏代晚期的二里头遗址,刻画符号林林总总,传递着远古信息,我们至今尚未能完全破译。
它们是文字源头吗?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否。
按照考古工作者“从已知推未知”的方法,殷墟成熟的甲骨文不是凭空出现的,一定有它发展的源头。早于殷墟的郑州小双桥发现了朱书文字,更早的郑州商城发现了刻辞牛肋骨。
商代有了文字,夏代会不会有文字?
长期主持二里头遗址发掘的许宏研究员告诉记者,二里头可能有文字,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
期待着考古新发现,能把汉字源头拉向更远的地方。
一片甲骨惊天下
衣冠渺尘土,文字烂星辰。
——宋·王安石
谁能想到,中药店里作为药材的“龙骨”上竟蕴藏着解读商代历史的密码。
1899年,清代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在“龙骨”上发现了一种奇特符号,认为可能是一种尚未辨识出的古老文字。
著名学者罗振玉顺藤摸瓜,找到了“龙骨”的出土地——安阳小屯。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100多年前,罗振玉初见甲骨,既惊且喜,自觉把研究甲骨的重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甲骨文从被发现之时起,备受热捧,100多年来,涌现出了大批中外甲骨文收藏者、研究者,最早的甲骨图录《铁云藏龟》的作者是以小说《老残游记》闻名的刘鹗,足见甲骨文的魅力。甲骨文研究阵营中最著名的当数“甲骨四堂”。古文字学家唐兰评议为:“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是河南南阳人,1928年,董作宾主持安阳殷墟的调查和发掘,最初目的是继续寻找甲骨,结果却收获丰富,除甲骨外,还发现了大量文物。由此拉开了殷墟漫长的考古发掘,成就了甲骨学、考古学,乃至学术史上持续至今的传奇,殷墟被评为“20世纪全国百大考古发现之首”。
殷墟发掘历史上,重大的甲骨发现有三次,零星的发现数不胜数。
截至目前,已出土甲骨15万片,共发现不重复的甲骨文字4500个左右,已识读约三分之一。甲骨文因其原真性、丰富性、重要性广受关注,被誉为“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文化重大发现之一,通过甲骨文我们看到了《史记·殷本纪》之外鲜活的商代世界:天降喜雨、庄稼丰收、国王做梦、流星划过,甚至还有在狩猎过程中发生的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
研究表明,甲骨文已初步具备了“六书”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对中国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5个世纪。
在已知的世界四大古文字系统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系统,一脉相承、绵延发展,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2017年11月,甲骨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传承发展。
奥秘皆在“六书”中
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
——唐·陆龟蒙
公元121年秋天,汉安帝建光元年,一辆牛车,拉着冒高冒高的一车书简,从今天漯河召陵出发,向东汉都城洛阳驶去,赶车的人叫许冲,车上拉的是他爹历时30多年编纂而成的《说文解字》。皇帝收到书后很高兴,赏赐了四十匹布作为稿费。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经学家许慎。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许慎很有学问,时人称赞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
许慎最重大的贡献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编撰科学的字典《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共收字头9353个。《说文解字》创立部首,以部首系联汉字,共分部首540个,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说文解字》创立的体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后世字书《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都采用《说文解字》体例。
许慎在汉字研究领域树起了新的里程碑。《说文解字》使繁多复杂的汉字实现了形、音、义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汉字的字典,也是第一部文字学专著,后世尊许慎为“字圣”“文宗字祖”。
今天,我们漫步在“汉字文化名城”漯河,到处可以感受到许慎的影响、汉字的魅力。
许慎著《说文解字》,使用的是小篆,小篆的创立与规范,另一个河南人立了大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河南上蔡人、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的汉字书写字体小篆。为推广到全国,李斯等人编写用标准字体小篆来书写的识字课本,较著名的是《仓颉篇》《爰历篇》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规范文字的行动,李斯也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书法家。
说到儿童识字的启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最流行的三种启蒙读物,俗称“三、百、千”。《千字文》是迄今完整保存的产生最早、使用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启蒙读物。《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是南朝齐梁时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千字文》全文采用四字句,共250句,字字不重复,简要精练,合辙押韵,音调铿锵,方便儿童背诵。《千字文》不仅用作儿童课本,也为社会上诸多行业采用。
至今,周口市的沈丘、项城等地还有大量与《千字文》有关的文化地标。
随着时代发展,汉字使用方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类。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代,盛行于唐而完善于宋。雕版印刷术因为是整版雕刻印刷,工艺较复杂。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东京,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单字雕刻,拼合印刷,单字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令中国的印刷术进入了新时代。
打开电脑字库,可供选择字体中,宋体、仿宋、中宋等字体都与“宋”有关,宋代印刷行业繁荣,为适应雕版印刷术,发明了一种汉字字体——宋体。该字体竖粗横细,横线端点有一粗点,经逐步发展完善,宋体字在印刷行业中一直应用不衰。
曾有人断言,汉字无法解决计算机输入的问题。一个河南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叫王永民。他发明的“五笔字型(王码)”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了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字大关,普及性广泛。王永民被誉为“中国电脑时代的毕昇”。
“中原书风”劲九州
衣冠南面薰风动,文字东方喜气生。
——唐·杨巨源
8月17日,书法爱好者冯长海再次走进河南博物院王铎书法艺术展展厅,他席地而坐,打开画板,铺上宣纸,认真临摹原作,感受王铎书法的“风樯阵马、笔力扛鼎”。
王铎,河南孟津人,明清之际的著名书法家,是北方雄浑书风的标志性人物,世称“神笔王铎”。对“中原书风”的形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中国书坛,书法豫军是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中原书风”长期跻身中国书坛第一方阵,底气何来?首先来自中原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书法史上,几个重要转折点均是在河南或由河南人完成的,甲骨文的创造,金文的诞生,秦代小篆的规范,东汉隶书的成熟、五体书的出现,魏碑的“洛阳体”,北宋文人“尚意”书风在开封影响全国。
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说,我们赞叹汉代书法,首先想到的是汉代人将隶书推向了高峰。但从书法史上看,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完成了篆、隶、行、草、楷五体书的伟大创造过程。洛阳,作为东汉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也是书法艺术的中心,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数种书体的创造,在这里完成或初具雏形。
五体书的出现,全面奠定了此后中国书法两千年的格局。
河南作为文字的发源地,长期是中国书法的原乡与重镇,有丰富的书法艺术资源。最集中的是,安阳的甲骨文,洛阳的龙门石窟、北朝墓志,新安的千唐志斋。
甲骨文是文字之源,也是书法的起点。甲骨文的书写,均是由上而下,从右至左进行排列,这一规范确立了中国书法此后的基本走向和格局。
“魏碑”是一种方俊、遒劲的楷书,工整而强悍,具有强烈时代感。以洛阳为中心的洛邙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造像题记和墓志铭,数量之巨、品种之多、书法艺术水平之高为全国之最,“龙门二十品”是其中优秀代表。
位于新安县铁门镇的千唐志斋,是中国珍藏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博物馆,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书法艺术的史料宝库,因其丰富的内涵,被誉为“石刻唐书”“唐代书法演变史”等。
每件精美书法背后,都有一个充满创作激情的书法家。书法史上,名家辈出。有历史记载的河南籍书法家多达4000人,其中有的人在书法发展转折关头,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上蔡人李斯被誉为“小篆之祖”。杞县人蔡邕用隶书书写《熹平石经》,“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几千余辆堵塞街陌”。开封人郑道昭,被称为北朝“书圣”。三国时期钟繇的书法备尽法度,为正书(楷体)之祖。禹州人褚遂良,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影响远及日本、韩国。
中原厚重的文化,千百年来不断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书法艺术在河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我省拥有安阳、开封两座“中国书法名城”,郸城、新安等一批“中国书法之乡”,书法爱好习练者众多,拥有大批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书协会员,涌现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张海等老一代书法家,屡屡斩获全国大奖的吴行等中青年书法家,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格局。
行稳致远,久久为功。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原书风”这一张文化名片,将继续为出彩中原注入熠熠生辉的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