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金融网首页 > 财经要闻
新华社年中经济调研行·采访札记:中流击水,护航经济稳健前行(2)
2023-08-17 20:00:28 | 作者: |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一路调研,记者和各类型企业家交流,听他们研判行业前景、谈论如何申请政府奖励,发现他们对宏观政策每一个新动向都很关注,能获得充足而成本较低的资金支持是他们的普遍期盼。

  从湖北一路南下到广东,记者来到位于佛山市的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走进这家花园般的“绿色工厂”,记者很难把它同传统模具工厂联系在一起。

  样品展示间里满满两面墙的各品牌塑料瓶,展现着这个吹瓶模具领域“隐形冠军”的科研实力:申请发明专利92项,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29项、外观专利71项,起草国家标准12项……

  “企业的很多科研项目都获得了信贷资金支持,这对我们发展至关重要。今年企业又有了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公司总经理姜晓平告诉记者。

  为此,与该企业一直合作的中国银行佛山分行提供了充足的中长期贷款。截至6月末,企业在中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超2000万元。

  “我们还利用去年央行创设的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进一步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已为300多家像星联精密这样的科创企业发放贷款超30亿元。”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行长翁作林说。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

  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共生共荣”。这在金融数据上体现较为明显: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08万亿元,同比多增1.67万亿元。

  一路行走,记者愈发感受到,近年来,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均着眼于从根上为经营主体的发展“浇水施肥”,是我国宏观政策配置的着力点。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宏观政策传递出的导向,对于稳预期至关重要。

  调研中,记者也了解到企业更多的期盼:“我们仍然有订单不足、成本过高等问题”“未来的预期不明,暂时没有太多的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

  7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

  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坚持实行精准调控,不透支未来……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在精准发力的同时,仍留有空间,政策“工具箱”依然充足。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接连表态,谋划精准政策发力方向。

  调研中,记者深切感受到,疫情冲击下,从管理部门到经营主体都经历了风雨,也见到了彩虹,深化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更有信心和底气正视困难、应对挑战。

  “当前经济运行犹如中流击水,要奋楫笃行、加油发力,更加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将各项政策落实落细,以有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承健说。(记者韩洁、申铖、吴雨、王雨萧)

编辑:金融小编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河南金融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